历史沿革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文化 > 历史沿革

谋事在人 实干成事——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科室发展史(放射科)

发布时间:2010-01-19 本文来源:

  近十余年来,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发展迅猛,而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业务科室的发展去推动。在这些科室中,一些原来比较弱小的科室,经过努力奋斗,已后来居上,一跃成为先进科室甚至重点科室,一些科室维持其强盛,而一些科室不进则退,已成昨日黄花。
  在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使业务科室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可持续发展,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回顾医院科室的成长历程,理顺科室之间的关系,可达到相互学习、彼此借鉴,促进科室内涵建设及协调发展的目的。

从“照相馆”到“侦察连”
——放射科
张瑞平

  放射室建立于1969年,在五邑地区医院里较早开展放射检查。当时用地面积约50平方米,有一部旧式国产200MA X光机,工作人员仅周锡尧、马福儿2人,主要承担胸部、躯干、四肢、骨骼的透视、摄影及消化道对比透视检查。因人员专业素质低,有些检查需要临床医师参与才能完成。在放射诊断方面,肺结核、胃十二指肠溃疡、骨结核、骨折和复位检查占日常工作的大部分,偶见肺癌、胃癌、骨骼肿瘤等病变,均为晚期病变;小病变和早期病变均不能诊断;胃肠检查仍以透视为主,若需照片,需将病人移至另一检查床摄片。
  改革开放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检查任务猛增,放射科进入发展时期。
  放射科是一个设备依赖型科室,她的发展与医院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科技进步和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室设备得到不断引进、更新。分别于1987年、1990又先后购置一台波兰800MA X光机、东方红200MA X光机及日本岛津500MA X光机。工作人员数和业务量也逐年增加,每天的检查人次从10-20人次,增加到30人次以上。周锡尧、李德富、李谋浩相继担任主任,在此期间开展了大量新的放射检查工作:
  胸部放射学:呼吸系统检查仍以透视为主,发现异常时拍摄正、侧位片;对病灶或支气管进行体层摄影;同时开展支气管造影检查;心脏大血管检查,以心脏远达三位像为主。
神经放射学:开展了脑室、全脑造影、双向脑血管造影、脊髓造影等检查。
  骨骼放射学:开展了骨骼体层摄影、膝关节充气造影,以及骨小梁放大摄影术等检查。
  腹部放射学:胃肠道检查以透视为主,有病变者行点片摄影(只拍1~2张分隔照片);以腹腔后充气法,检查后腹腔病变;以气腹法检查胃肠道壁外情况;钡灌肠除诊断结肠病变外,还用以诊断和治疗小儿肠套叠;胆道系统造影、经皮经肝穿剌顺行造影、肾及输尿管的IVP和逆行造影、膀胱造影均应用于临床。
  五官放射学:鼻窦、乳突平片摄影仍为常用检查方法,极少数由体层摄影加以补充;涎腺导管造影术应用于涎腺肿瘤或炎症的诊断。
  此阶段一些高年资医师如马福儿、黄丽卿、黄俊杰、梁颖仪等为科室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解放了科技人员的思想,在认知先进国家放射学发展状态的情况下,放射科进入了一个传统放射学与现代影像学(CT、MRI等)并进的再发展阶段。
  1996年8月医院搬迁后,放射科进入了第二次设备更新高潮。继续购置了东芝500MA和800MA X光机、东芝XSXT-600A 移动C臂X光机、日本东芝XVISION 滑环螺旋CT机、 1999年9月购置美国BENNETT-CONGTOUR钼把乳腺机、2002年安装东软NAM-PO23A永磁型核磁共振。随着放射诊断设备日趋先进,诊断水平逐渐提高,放射治疗也步入新的领域。
  1996年高焰主治医师担任主任,1999年高建华主治医师接任、徐毅主治医师担任副主任。伴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应用,放射诊断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1、腹部放射学:1997年由徐毅、谷洪等人在国内首先开展结肠运输试验与排粪造影检查,结肠运输试验与排粪造影联合应用,有助于对便秘病人作出正确、全面的诊断和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张茂根技术顾问指导开展小肠双对比造影和口服造影剂经结肠充气的回盲部检查,使小肠肿瘤、克隆氏病的诊断及其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有了新的方法。
  CT和MRI的临床广泛应用,使腹部、后腹腔、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肿瘤、炎症、创伤和变异等方面的诊断有了新的飞跃。淘汰了腹腔后充气造影、经皮经肝胆系造影等侵入性检查,常规胆道造影也渐渐淘汰。
  2、神经放射学:传统的气脑、脑室造影和脊髓造影已几乎全部被CT、MRI取代。仅头部CT每年检查人数达2000余人次,脑血管造影改为经导管选择性造影,不同类型脑出血的临床预后的相关研究也从此时开始。
  3、胸部放射学:采用高分辨力CT,对肺内孤立结节、肿块和气管、支气管病变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废除支气管造影、体层摄影的检查。推动了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分期的研究。
  4、心血管造影检查及CT、MRI的应用,提高了各型心肌病、大动脉夹层的诊断能力。常规心脏摄片,已被超声和上述检查所取代。
  5、骨骼放射学:X线平片为常规检查方法,CT、MRI扫描对肿瘤大小、范围、骨旁软组织肿块及微小瘤骨的显示发挥了独特作用;对腰间盘病变、膝关节损伤及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有不可替代作用,已往的膝关节充气造影、体层摄影等全被这些高信息量的现代影像检查所取代。
  6、五官放射学:引进CT之后,以前应用的涎腺导管造影、鼻窦、眼眶和颞骨乳窦的各种体层摄影已让位于高分辨CT扫描。
  7、介入放射学:1998年开始由高建华、徐毅、谷洪、陈粤军等医师成立介入放射学组,在省中医院张迎光、广州中医药大学周伟生两教授的指导下,由高建华、徐毅分别与肝病、肿瘤科合作,采用了国内外先进的介入技术并不断改进,以肝癌介入栓塞、化疗为开端,以及对各型布-加氏综合征进行介入治疗,得到省内外同行的重视,并在国家及省级放射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篇。
  2003年购置了东软NSX-DR500M DR数字X光摄片机、三台进口移动C臂X光机,其中一台带监视和图像储存功能,加强了床边摄片和术中监测;购置了第二台德国西门子多排螺旋CT;2005年12月安装了德国西门子DSA。“影像质量”是灵魂,“借阅方便”是生命,为了方便快捷地为临床服务,2006年启动PACS/RIS项目,2007年12月具有示范意义的影像信息系统投入临床服务,在2008年 “5.12”地震伤员治疗中彰显重要作用。
  此阶段放射科从传统放射学和部分现代影像学的联合应用,转入到以现代影像学为主导的新时期。2004年7月从暨南大学医学院引进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赵相胜;2006年11月从南方医科大学引进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刘芳颖,同年12月任命为放射科MR室负责人,负责主持磁共振工作,博士、硕士的引进充实了科室的技术力量。2008年9月由黄振文副主任医师任放射科负责人,至2008年底共有34名工作人员,其中医师17人,技术员11人,护士4人,行政人员1人,登记员1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6人。
  科室按照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的要求,制定了基础管理制度,控制医疗成本,加强环节质控,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了医疗安全。同时打破传统工作模式,将影像诊断分为神经骨关节、心胸部、腹盆部三个亚专业组;影像技术按检查治疗手段,分为普通放射检查组、CT组、MRI组和介入手术治疗组。专业化分工推动了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创新,促进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增强了科室的竞争力。
  新兴的介入放射学迅猛发展,心血管及肿瘤治疗方面的病人成倍增加,CT监视下粒子植入治疗及靶向治疗在五邑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介入诊断和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治疗病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放射科经历几代人的努力,现已成为专业设置齐全、诊疗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发展方向明确并具有浓厚学习氛围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新设备的不断投入,影像学诊断将摆脱以形态学为主的阶段,以功能、代谢成像如MRI弥散/灌注成像、MR频谱分析、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的临床研究将成为科室未来研究方向。

相关附件: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t658988_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