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文化 > 历史沿革

谋事在人 实干成事——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科室发展史(第三门诊部)

发布时间:2010-01-13 本文来源:

  近十余年来,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发展迅猛,而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业务科室的发展去推动。在这些科室中,一些原来比较弱小的科室,经过努力奋斗,已后来居上,一跃成为先进科室甚至重点科室,一些科室维持其强盛,而一些科室不进则退,已成昨日黄花。
  在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使业务科室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可持续发展,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回顾医院科室的成长历程,理顺科室之间的关系,可达到相互学习、彼此借鉴,促进科室内涵建设及协调发展的目的。


传承中医 服务社区
——第三门诊部
林进方

  第三门诊部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创建于1969年,名称为江门市中医院紫茶诊所,有工作人员11名,其中医生6名,设有骨科、眼科、中医内科和儿科,代表人物有叶子荣、赵锦荣、梁振康、赵卓儿、王东荣等五名中医师,由赵锦荣任负责人。当时的诊所条件艰苦,环境简陋,基础设施简单,医务人员采用传统中医药手法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
  1984年,第三门诊部搬迁到江门市紫沙路51号,此阶段门诊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年接诊病人达21000人次。至2002年,由硕士研究生、副主任中医师朱正君任门诊部主任。同年8月,第三门诊部再次搬迁到了目前的胜利路7路,搬迁后的第三门诊部建筑面积达到300多平方米,就医环境大为改善,是一所中西医结合,诊治内科、外科、儿科肾病科疾病的社区服务性门诊,承担着白沙社区、领梅社区、永盛社区等7个社区及礼乐镇一部分居民约7万人口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卫生服务工作。
  现门诊部共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大学本科学历3人,大专学历4人,门诊部人才梯队已基本形成。设有中医内科、中医骨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其中中西医结合肾病科最具特色。诊治疾病包括急慢性肾炎、肾结石、狼疮肾、慢性前列腺炎、肾功能衰竭及各种疾病导致的肾脏损害,疗效显著。从2004年开始,门诊部承担起医院部分实习带教任务,每年承担佛山科技学院药学专业及江门中医药学校药学专业实习生的带教任务,先后带教大中专毕业生10多名。
  雄关漫道真如铁,上下齐心勇求索,在当前社区卫生服务竞争激烈情况下,第三门诊部全体同仁继往开来,再接再厉,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要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扎实开展进入社区,进入家庭等工作,积极为慢性病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随时提供健康资料查询服务;针对家庭成员实行个体化上门指导服务,积极开展各种健康知识讲座,并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提供定期随访及相关危险因素干预;这些措施,促进了门诊部与周围社区居民的良好互动,也有效地推进了社区卫生保健工作的规范化、健康教育的普及化。
  经过40年的辛勤耕耘,40年的相依相伴,第三门诊部一步一个脚印,始终扎根社区,坚定不移地为周围社区居民解除痛苦贡献力量;展望未来,第三门诊部将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团结奉献的爱院精神,锲而不舍地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周围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保驾护航。

科主任介绍


 
  刘侠副主任中医师,大学本科,门诊部主任。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委员。1996年7月至1997年1月,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进修学习。从事临床二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于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为病患者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肾、肾结石、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前列腺炎及各种疾病导致的肾脏损害,疗效显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有8篇论文发表在省级和国家级医学核心杂志。曾成功运用糖皮质激素配合健脾益气法治愈三例国内少见的脱髓鞘疾病。作为副主编参与撰写专著《中医歌诀解析》一部,其中“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毒副反应的应用研究”获江门市卫生局“江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相关附件: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t658981_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