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文化 > 历史沿革

谋事在人 实干成事——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科室发展史(药剂科)

发布时间:2009-07-07 本文来源:

  近十余年来,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发展迅猛,而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业务科室的发展去推动。在这些科室中,一些原来比较弱小的科室,经过努力奋斗,已后来居上,一跃成为先进科室甚至重点科室,一些科室维持其强盛,而一些科室不进则退,已成昨日黄花。
  在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使业务科室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可持续发展,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回顾医院科室的成长历程,理顺科室之间的关系,可达到相互学习、彼此借鉴,促进科室内涵建设及协调发展的目的。


临床治疗手段的主要给养—桔泉飘香
——药剂科
药剂科  张玉娥  汤启勋

  在许多人眼中,五邑中医院的崛起是一个奇迹。药剂科作为中医院的一个重要医技科室,更是以自身的发展见证着医院的一次又一次飞跃。
  药剂科在历任院长领导下,经过五十年的风雨历程,随着医院的发展而逐步壮大,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从原来仅能从事单纯药品采购供应、调配少量简单制剂的小药房,发展成为集药品的采购供应、处方调配、制剂配制、经济管理、临床药学、科研教学、药学服务、贯彻执行药政法规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科室技术实力雄厚,业务熟练,技术过硬,操作规范、生产设施及设备档次等软、硬件均提高到了与《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相适应的层次,各项工作已全部纳入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运行轨道。在继承和保持传统中药制剂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开发研究了诸多新型中药制剂,从而为患者提供了质优价廉、疗效确切的多剂型、多品种制剂产品,充分满足了临床治疗和科研用药需求。近年又依托医院的微机管理系统,综合运用医学、药学、药物经济学理论,使人力资源管理、药品经济管理日臻完善。回顾五十年的风雨历程,药剂科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靠的是几代人锐意进取的精神、追求卓越的理念。
  1958年5月,江门市中医院成立之初,便设立了中药房、制剂室,由袁玉根(1926.12-1975.9)任负责人,仅能完成单一的药品供应和调剂等工作。
  中药房仅有30多平方米。7名员工,大多是初中毕业,个别是小学毕业。在中药房内放置一个西药架,此药房既配发中药,也配发西药,既是门诊药房,也是住院药房,此外还附设一间中药饮片加工场。药房的工作包括计价、收费、调配。晚上值班时,有时也承担部分护士工作,如为溃疡患者敷药,打针,给医生做助手等。有时还要充当抬工。制剂室附设在堤西门诊部,工作人员3人,占地30多平方米,只有煤炉、铁锅和搪瓷桶等,皆为手工操作,仅能生产外用膏剂,当年的销售产值为2万多元。至1972年,制剂室制剂产品达30多种,生产有合剂、软膏剂、硬膏剂等剂型,年销售产值为7万多元。
为适应业务发展需要,从1972年起,陆续接收高中毕业生进入药剂部门工作,至1973年时药剂人员增至30多人。同时,扩展了药库的工作用房,并从药房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部门,负责中药、中成药、西药、医疗器械的采购、验收、保管、发放及中药饮片的加工工作。受“文革”动乱影响,药品供应奇缺,采购员需四出求购药品,并自行用平板车到各药材公司采购及运输,如此仍未能满足临床需要。药剂人员需利用节假日到近郊采摘车前草、白花蛇舌草等予以补充。在当时的条件下,药剂人员都没受过正规的药学教育,也没有评定职称,但他们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勤奋好学的精神,圆满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1973年,医院总部搬迁至跃进路62号。药剂部门随医院各专科相继设立,扩展为中药房、西药房、中药库、西药库、制剂室等5个部门,由医务股代管,药剂人员也增至60人。为了适应医疗发展的需要,医院领导非常重视医院药学的发展,从1975年开始分批派送药学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学习、进修。1978年谢笑英从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药学专业大专毕业后,回院从事制剂和药检工作, 1979年率先取得药学技术职称。1982年,接收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毕业生汤启勋来院工作,此为医院首位本科生。为满足临床用药需要,制剂室改进了硬件设施,开展了中草药注射剂、大输液等灭菌制剂的制备,可生产多个剂型共58个品种,年产值约9万。
  1979年,为规范药学部门的管理,组建了药械股,由伍英宏任股长。针对药剂人员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实际操作不够规范等问题,经简锡禧院长的积极争取,1984年受江门市卫生局委托,由汤启勋中药师任班主任兼主讲教师,承办了“江门市中药业务培训班”,中医院共有18名药剂人员参加了学习。通过《中医基础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药鉴定学》等10门课程为期18个月的培训,药剂人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1985年在冯广威院长的大力支持下,药械股以汤启勋中药师等技术人员为骨干,通过采取规范中药饮片的进货渠道,要求从证件齐全的药材公司采购中药饮片,并由中药师检验其真伪优劣,不符合要求者,不准进入医院。在中药鉴定的手段上,除使用传统的性状鉴定外,还增加了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方法;加强与有关药材公司的联系,敦促其开拓货源,供应《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逐步淘汰代用品、地方习用品,提高了医院中药饮片的质量,进一步加强了药剂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1987年10月,由于医院业务量快速上升,药械股已不适应医院管理的需要,为更好地完善药剂管理,药剂部门从药械股分离出来,设立药剂科,由汤启勋任主任。在其带领下,组织各组长及技术骨干多次到广东省中医院等上级医院参观学习,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订了药剂科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各岗位人员工作职责及操作规程,并加强了日常的检查、督促,做到奖罚分明。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大力引进人才,至1995年,共吸收中药及药学本科毕业生7名,大专毕业生2名,中专毕业生15名。通过定期举行科内的业务学习和学术讲座,每年组织“三基”业务考试考核,促进了药剂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鼓励药剂人员技术创新,开展科研活动,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增强了学术氛围,使药剂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沈鼎荪院长非常重视医院制剂工作,他认为:医院制剂是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的坚强后盾,医院制剂不发展,专科专病建设就难有作为。他力排众议,在医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于1991年投资300多万元兴建建筑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药剂大楼,集制剂、药品检验、中药仓库、西药仓库、中药饮片加工场、煎药室于一体,添置了一批较先进的制剂和药品检验设备,促进了制剂生产质量、药品检验水平的提高及新制剂的开发。至1996年上半年,制剂品种由原来113个增加至205个,剂型由原来的10个增加至16个,年制剂产值约32万元。
  1996年8月,药剂科随医院总部迁至江门市华园东路30号,至今12载的发展,药剂科有了令人为之震惊的“脱胎换骨”变化。
  为了使药剂科能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的验收标准,梁伯进院长四处筹措资金,共投入200多万元添置一大批药学部门所需设备,在硬件上大力支持药剂科的发展。药剂科狠抓内涵建设,重新修订了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及各岗位、各职级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标准操作规程等,并在短期内做好填平补齐。尤其重视日常工作的检查、监督、落实和反馈,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质量控制圈。同时根据药学部门的新发展及上级的新要求及时更新质量控制文件,按新标准执行并加以落实,持续改进药学服务。在医院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药剂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药剂科各部门的软、硬件均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及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的要求,顺利通过了验收。
  随着国家、省、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继成立,医院制剂室成为重点改造对象之一。按照有关部门规定:医院制剂室不得配制中草药针剂,大输液的配制亦逐步退出。各医院制剂室大部分呈现萎缩状态。药剂科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在此情况下放弃中草药针剂和大输液的配制,重点研制口服制剂和外用制剂。经精心筛选,保留了银射合剂、活血驳骨丸、芍地兰片、洁阴净洗剂等76个制剂品种,根据其不同疗效,力创名牌制剂。
  2005-2008年药剂科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李宇明院长及分管药剂工作的伍劲华副院长对药剂科的建设和药学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投入13万元对药房进行改造,使之更加实用、合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量化管理、绩效工资,并投入120万元购置空气净化设备改造制剂室,使之达到验收标准的要求。积极支持专科专病建设,加大新制剂的研制力度,加快提高现有制剂品种工艺水平和质量标准的速度,使各制剂更加安全、有效、可控。积极拓展对外加工业务,接受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开平市中心医院、会城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制剂委托加工,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加强药品质量监控,成立药品质量管理与临床药学室,配备5名专职临床药师进行监控。加强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的监督管理作用,使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率明显提高;对医生不合理用药进行监控,对不规范处方进行汇总。并及时向临床医生通报。临床药师深入病区查房,参与用药方案制定,监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进行处方点评,接受医护人员及患者的用药咨询,及时反馈药品使用信息。
  2008年3月,江门市卫生局在我院召开了江门市镇级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药理管理会议”,推广我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经验,与会的分管院长、医务部门负责人、药剂部门负责人共200多人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我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展板介绍、相关设施及资料,为江门市各医疗机构的临床药学工作开展起到示范作用。
  随着岁月流逝,经过新老交替,药剂科带着岁月的印痕,一步步走到今天。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药剂科已经成为专业部门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医技科室,为医院医疗、科研、教学及药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截至2008年底药学技术人员96人,其中硕士1名,本科32名、大专43名。职称结构为:高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10名,执业药师7名。
  在药剂科的发展史上,袁玉根、伍英宏、汤启勋等不同时期的负责人均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出各自不同的贡献。
药品质量是药剂工作的生命线。多年来,药剂科奉行“以药品质量为中心”的理念,严把药品质量关。参与制订医院《新药审批流程》,与医院药事委员会成员一起,建立了科学评价药品的体系,主要指标包括药品临床研究的规范程度,同类药品的性价比等项目。药剂科严格按照“一品两规”管理的办法(即同一成分药物可以有国产品牌药品与进口或合资品牌药品各一种)贮备药品,既满足了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又方便了药品管理,中、西药库技术人员严把药品质量关,对药品实行“效期管理”,严格按照药品质量要求存储和养护;按照江门市药品招标采购规定,药品实行网络阳光采购。2007年药品销售金额达 8000多万元,2008年已突破9500万元(药品收入比例为41.08%)。
  药品调剂是药剂科重要的工作范畴,现设有五邑门诊部、第一门诊部、第三门诊部中、西药房及急诊药房、住院药房。药房承担着患者的药品调剂任务,是直接为患者服务的窗口,现在调剂的工作环境及设施都有了根本的改善,药品计价、统计摆药单等工作,从使用算盘、计算器过渡到微机化,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准确可靠。门诊及住院西药房作为中医院药剂科的一个部门,更是以自身的发展见证着医院的一次次飞跃。昔日西药房“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场景已荡然无存,目前日调配处方3500张,从建院之初没有一个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在拥有药学大中专毕业生30多人,全部具有药学专业技术职称,其中高级、中级技术人员占21.5%。
  中药房从五十年代的30平方米,发展为250多平方米的规范化中药房,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百子柜全部采用不锈钢结构, 551种常用中药饮片干干净净装载在药斗中,13种儿科内服、外用中药粉,325种中药颗粒有序地摆放在相应的中药柜里。22名具有中药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其中10名为本科及大专毕业生,承担着日调配中药处方2500剂的重任。
  随着人们健康保健意识不断提高,药品调剂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药房开设了用药咨询窗口。调剂人员由原来简单地“照方发药”改为对每一张处方、每一份医嘱“四查十对”,严格把关,对处方和医嘱中配伍、剂量及书写不当之处及时与医师沟通,做到“医院满意、医师满意、患者满意”。现在药剂科从事调剂工作的多为年轻药师,他们继承了老一辈药师们认真、勤勉的工作传统,同时又善于学习、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质量。近年来,药房获得多项荣誉称号,1998年12月获得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授予“放心药房”,2005年5月获得江门市卫生局、江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示范药房”,2007年7月获得江门市卫生局授予“优质服务示范窗口”。药房工作人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着“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
  中西药库的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从2000年起,药品的进出库均由电脑取代手工记帐, 2005年,中、西药库通过把药品贮存的常温库改为阴凉库、麻醉药品库与市公安局联网等基础设施的改造,药品按待检区、合格区、不合格区、退货区、发货区等分类管理,通过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等措施,做好药品的保管养护工作,保证药品质量,在江门市内率先通过药房药库规范化管理的验收,成为市内各医院的学习对象。
  制剂室历经五十年的发展,四次搬迁,如今已发展成为一间承担着本院制剂配制、新产品开发研究、教学以及外院制剂委托配制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制剂场所。制剂室搬迁至医院新区十多年来,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大胆开拓创新,积极开展技术革新,通过改造标准厂房、购置先进设备、提高人员素质培训、加强规范制度管理,使制剂室得到稳步健康的发展。现有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等药学技术人员18名,并拥有符合国家要求的800多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内服制剂、固体制剂、外用制剂、中药提取、原辅料仓库、包装材料库和标签仓库等分区设置,制剂核心场所空气的净化面积达525m2,同时建立了能够按照GPP要求,对自制制剂进行相关检测的药品检验室。药检室建筑面积近200平方米,固定资产100万元,制剂室分别于2001年、2005年两度获广东省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颁发“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多次获得江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通报表彰。制剂室现可生产丸剂、胶囊剂、片剂、散剂、合剂、洗剂、软膏剂、滴耳剂、滴鼻剂和溶液剂等近二十个剂型。已获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文号的正式品种多达76个,全院各科室基本上都有适用的本院制剂,知名度较高的有银射合剂、复方板蓝根合剂、龙贝合剂、活血驳骨丸、精宝丸、芍地兰片、复方田七胶囊、去脂胶囊、散瘀止痛膏、金黄膏、祛瘀止痛洗剂、痔炎宁洗剂、洁阴净洗剂、复方呋麻滴鼻液等。优质高效的制剂,为我院内、外、妇、肛肠等一批国家级及省级专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剂年销售产值从1996年的32万元发展到2008年的近400万元,名列江门地区各医院制剂销售的前茅。医院制剂室兼顾科研产品开发设计和中试,承担医院与制剂有关的科研课题十多项,负责制剂的研究和生产,其中活血驳骨丸、肝活喜合剂、玉黄感冒冲剂、银射含片、青辛速释贴、及术颗粒、复聪香液、脑立苏颗粒和香香镇痛丸等研究项目获江门市科学技术奖,萸附胶囊、芍地兰片、冰黄五苓散等省市科研立项的制剂品种研究也已结题。

如今疗效显著的特色制剂有:
  散瘀止痛膏(原名:四号膏)是我院老中医、中医骨外科名家李森、苏永成等行医数十年所总结的验方在建院之初捐献出来,由梁荣锦、段文军、谭伯明等人负责制备,后经张学军、钟国雄、黄剑琴、谢笑英、汤启勋、李进才、严志华等人作改良,凝聚了三代人的心血。具有祛瘀、消肿、止痛作用,外用治疗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等症,疗效卓著,五十年来一直为临床医师及患者所乐用。
  银射合剂是我院老中医林荣沃先生献出的验方。由张学均、谢笑英、黄剑琴等人研制而成,后经汤启勋等人对其生产工艺作了多次改良后,成为我院名牌制剂之一,年销售数量和金额均为所有本院制剂之首。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作用,用于急慢性咽喉炎、腮腺炎、流感等症,疗效卓著。经三十多年临床应用,深受广大患者喜爱。美国、香港、澳门等地的侨胞及同胞也常托亲友到我院购买该制剂使用。
  复方板蓝根合剂是根据江门名中医杜发斌主任中医师的验方,由汤启勋、郑国燊张玉娥、严志华等人研制而成。具有疏肝、解毒、祛湿、促进表面抗原和e抗原转阴的作用。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疾病。疗效明显,为患者所乐用。
  活血驳骨丸系江门市名中医翁凤泉积数十年骨科临床经验而成的名方,由翁凤泉李宇明杨益、周思宪、汤启勋、李雁玲、聂广祥等人经多年研制而成。具有活血止痛、祛瘀生新、续筋接骨的作用。用于治疗闭合性、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早、中、后期,尤其对促进骨痂生长疗效显著。
  芍地兰片是杜发赋主任中医师积二十多年行医验方,由张玉娥郑国燊李进才李雁玲、汤启勋、林洁芳等人经反复试验研制而成。具有助阳扶阴、透发毒邪、栩栩解毒的作用。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煎药室现有5名工作人员,其中3名为大、中专毕业生,他们不惧酷暑严寒,精心地制备每一服中药汤剂。每日为病人煎煮汤剂多达400余剂。
  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药剂科的工作职能不断转变,临床药学的实践与研究是一项新的命题。汤启勋主任以学科带头人的前瞻性眼光从2001年开始设置兼职临床药师,参与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内分泌科的临床查房,与医护人员一起讨论病历,开展学术交流。广东省于2002年设立药品不良监测中心,同年医院即开始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为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证药品使用安全有效,2005年4月临床药学室成立,由3名高级职称药师专职从事此项工作。2005年正式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收集和信息反馈的监测网络体系,制定医、药、护人员全面参与的不良反应监测上报工作模式,由临床药学室负责不良反应报告材料的整理和上报。江门市药监局近年多次检查评比,其上报质量和数量均居江门地区前列。2008年6月,成为江门市临床药师制试点医院之一,专职临床药师由原来的3人,增至现在的5人,临床药学工作初具规模,得到市卫生局的肯定。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临床治疗,运用专业知识参与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并利用药物监测手段,为临床提供科学、合理的用药依据和用药信息,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药讯》自1989年创刊以来,至今已出版了78期,坚持每季度一期。《药讯》着重于全方位综合反映医院药事工作的情况及药学信息,接受全院医、药、护人员的投稿,为医院药事工作以及临床药学工作信息反馈的重要载体,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肯定。
  药师们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好评,他们用自己的工作诠释着“药师在您身边”这一理念;弘扬着药剂科的工作宗旨: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提高药学服务质量;以临床药学为基础,丰富学科内涵。患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药师用诚心、爱心、责任心为其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学服务。
  面对21世纪医药科技发展的挑战,药剂科人员以孜孜以求,奋力拼搏的顽强精神,进行学术探讨和科学研究。其学术氛围浓厚,治学严谨,研究方向明确,结合临床工作,致力于医院药学的发展。开展中药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学、药品不良反应、药品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五十年来,药剂人员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其中有十多篇获江门市科协优秀论文奖;近十年来,由药学人员主持立项的省、市科研课题15项,参与课题18项,其中由药学人员主持的3项获江门市科技进步奖,参与课题有8项获奖;2007年9月药剂科郑国燊主任药师、张玉娥主任中药师被评为第一批“江门市优秀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称号。药剂科还承担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桂林医学院、佛山职业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岭南技术学院、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肇庆中医药学校、江门中医药学校等多家医药院校的药学专业定点教学实习任务,每年接收进修生、实习生达60多人次。
  2003年非典期间,药剂人员始终坚守岗位,服从医院安排,紧张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想方设法积极购买防治非典的药品,保证非典住院病人的救治药品供应;加班加点配制防治非典的干扰素滴鼻液、中药饮片成方和即用汤剂;为市民配制预防非典的中药凉茶;钟晋副主任、聂广祥主管药师,因在抗非典工作中表现突出,被评为先进个人。全体员工为取得抗击非典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8年药剂人员为四川汶川灾区人民共募集现金 15000余元,党员缴纳特殊党费3600余元。
  药剂科将继续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全心全意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拟增设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以提高用药质量;加大新制剂的研发力度,为医院专科专病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提高制剂质量标准及检验水平;全力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可控的药品,保证患者放心用药;深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当好临床医师合理用药的参谋;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加快提高药学人员技术水平,加强继续教育,悉心培养医院药学人才,使医院的药学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学科带头人介绍:

  汤启勋1959年生于广东省江门市,现任药剂科主任、主任中药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广东药学院兼职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房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药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药学会理事。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中药材》杂志编委,江门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江门市药学会副会长,江门市医院药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1982年1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1982年1月至今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药剂科从事医院药学工作。在省及国家级医药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2003年在埃及召开的中国与阿拉伯联盟传统医学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发言。近年主持及参与省、市级立项科研课题8项,其中7项已分别获江门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曾赴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接受“现代医院高级管理课程”培训,运用现代医院管理理论结合医院药学管理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药剂科的管理工作。为药剂科成为江门市医疗机构“医院制剂室规范化建设”、“医院药库药房规范化建设”、“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示范单位作出了很大贡献。


 

相关附件: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t658961_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