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来,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发展迅猛,而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业务科室的发展去推动。在这些科室中,一些原来比较弱小的科室,经过努力奋斗,已后来居上,一跃成为先进科室甚至重点科室,一些科室维持其强盛,而一些科室不进则退,已成昨日黄花。
在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使业务科室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可持续发展,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回顾医院科室的成长历程,理顺科室之间的关系,可达到相互学习、彼此借鉴,促进科室内涵建设及协调发展的目的。
天道酬勤,歧黄路上谱新曲
——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 石青
脑病科是医院的特色专科之一,目前是国家中医药局“十一五”重点脑病专科建设单位、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中医专科、广东省中医名科、江门市中医重点专科、五邑地区中医脑病和传统医学研究和培训中心。设床位70张。拥有TCD、DSA机、脑电图机、动态脑电图机、神经监护系统、睡眠监测仪、脑干诱发电位及神经传导设备、肌电图机、降温毯、各种神经康复器材、高压氧仓等有关临床检查和康复设备。
一、 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2000-2002)
自2000年始建科,与当时的风湿病科共用一个病区,由余尚贞副主任中医师任主任。科室成立之初,只有余尚贞和石青两位医生专职从事神经内科的工作, 4名风湿科医生同时兼管两个科的病人,另有理疗技师3人,2001年施奇医生从珠江医院进修回到科室,壮大了技术力量。时设病床15张,康复诊室1间,开展中西结合治疗神经科疾病,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药浴治疗。当时主要病种为脑中风病,2001年开始了中药药氧吸入治疗血管性痴呆、中风病的研究,以及对缺血性脑病的综合治疗研究。
2001年9月科室收治了一名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患者,这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由于病情凶险,危象出现,很快就使用了呼吸机,紧接着的抗炎,护理。。。。短短的一周后,费用就达到2万多元,这对于贫困女孩的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家人不得不决定放弃抢救。尽管尊重家人的决定,但余尚贞主任认为放弃治疗对于一个14岁的女孩来说太过残忍,她苦口婆心地劝说女孩家人,其家人被她的诚心所打动,接受了她的提议,于是医护人员采用中药、艾灸、温针、姜灸、推拿等全力投入抢救。。。。。三天后,女孩脱离了呼吸机,又过了一周,女孩已能下地扶床行走了,其父母感激万分,面对前来采访的江门日报记者激动地说:“感谢五邑中医院给了女儿新生”。
2、发展阶段(2003-2006)
自2003年开始,随着神经科住院病人的不断增多,病床紧张,风湿科搬迁与内分泌科合并,神经内科独立成科。
2004年开始每年派出一名医生到国内知名的神经科医院如北京宣武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院等进修学习。2005年还派人专门进修神经电生理如脑电、肌电、脑干诱发电位等,同年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购进了动态脑电图机、神经监护系统、睡眠监测仪等系列设备。
此阶段先后开展了时间窗内的静脉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外的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中西结合治疗神经科各类疾病,继2001年开始了中药药氧吸入治疗血管性痴呆、中风病、及缺血性脑病的治疗研究取得良好效果后,2003年开始全面推广,2003年又开始自制冰黄五苓液直肠内滴注治疗脑出血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及自制脑立苏冲剂治疗缺血中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科室技术力量,促进科室的建设发展,2003年先后聘请广州珠江医院神经内科马伯扬教授、广东省名老中医暨南大学沈英森教授为技术顾问,传授技术,指导业务,为医疗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
在努力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科室还狠抓内部建设,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大家逐渐认识到:科室的兴旺,要靠每一个员工的努力,如果能做到爱科如家,待病人如亲人,处理每件事时都考虑一下对病人及科室有什麽影响,让每一个病人都对我们的医疗服务满意,科室就能不断的发展壮大。
2004年科室收治了一个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该患者入院时已神志昏迷,余主任查看病人后迅速制定了抢救措施,但患者一直脱离不了危险,昏迷不醒,余主任经过仔细观察、慎重思考,采用脱水、护胃、醒脑开窍、通腹泻浊等方法进行抢救,一个星期后病人终于度过危险期,清醒过来。患者家人为此十分感动, 特送锦旗“情暖病人,无私奉献”给科室。并在社会上广为宣传,介绍了不少病人前来就诊。
至2006年,开放床位增至45张,引进神经科专业硕士生2名,博士后1名,拥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
3、壮大阶段(2007-2008)
此阶段在专科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1)、基础研究:
①文献研究:主要对脑梗死、脑出血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多发性硬化,血管性痴呆,神经肌肉疾病,脑水肿等在中医药防治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的整理提高 ,有5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及省级学术期刊发表。
② 实验研究 :建立电生理室,2007年添置了涉及本专业的相关设备如脑干诱发电位及神经传导设备、肌电图机 ,同时派专人到北京宣武医院系统学习颅内外血管彩色B超检测,参加ISO15189实验室认可。所承担课题中实验部分大多在本实验室完成,,如观察“冰黄五苓液”直肠滴注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及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H皮质醇(Cor),内皮素(ET)的影响等。完成复聪香液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海马CA1神经元的影响等研究。
③诊疗标准的研究:主要对神经科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急性面神经炎,重症肌无力,血管性痴呆,眩晕,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与疗效标准进行了整理研究,逐步完善该科病种的诊疗常规及临床路径。
④ 疗效机理的研究:初步探讨“冰黄五苓液”直肠滴注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及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H皮质醇(Cor),内皮素(ET)的影响,探讨冰黄五苓液直肠滴注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寻找简单、可行、快速、高效的中药制剂。
(2)临床及科研研究:
重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实践经验的整理、研究和继承,科室特聘国家级名中医、湖北中医学院梅国强教授和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教授及省级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刘小斌教授定期来院指导。安排三名中级职称以上的医师跟师学徒,学习继承其学术思想。
根据中医“内病外治,上病下治,内外兼治” 学术思想结合本科室特点研制出一系列专科药品,如脑立苏颗粒剂、复聪香液、冰黄五苓液(直肠滴注液)、八虎擦剂、琥珀胶囊等,并在临床广泛使用。
科研课题“复聪香液药氧吸入治疗血管性痴呆”、“冰黄五苓液直肠滴注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分别获 江门市科学技术三等奖。“脑立苏颗粒剂治疗中风急性期实验和临床疗效研究” 获江门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大面积脑梗死的中医药介入及对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市级课题‘八虎离子搽剂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在顺利进行中;2007年参加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支撑项目:缺血中风的二级防治,项目进展顺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7年6月该科收治了一名头痛、身痛、发热的年轻男性,患者多变的症状和体征一度令诊断难以明确,经多方检查,最终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这是广东省近30年来首例管圆线虫病病人。由于病情严重,虽经积极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而治疗费用已达数万。患者为外地来粤打工者,家人难以负担昂贵的医疗费用,要求进行一般的治疗,并从ICU病房回到普通病房。该科运用大量的中医内治和外治的方法,经月余的精心治疗,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肢体活动渐渐恢复,两月后已能下床扶行。中医的神奇疗效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广东电视台,江门电视台及省报、市报纷纷予以报道。事实再次证明,中医不仅能治慢性病,也能治急危重症疾病。
(3)特点和创新
科室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为重点,在继承传统医学优势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开发专科专病新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注重中医特色,在开展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中与中医药有机结合起来,自行研制的脑立苏颗粒剂口服或鼻,大大减少了溶栓的再灌注损伤和出血的机会;自行研制“复聪香液”开展中药药氧吸入与头针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及先天性脑发育不全;根据脑中风病风火居多,痰瘀为本、腑实常候的病机特点自行研制“冰黄五苓液”中药直肠滴注治疗急性脑卒中,该药具有通腑降逆、破瘀利水、清热、豁痰开窍的作用,减少以甘露醇脱水控制脑水肿治疗的副作用;成功运用中西结抢救治疗重症肌无力及其危象;以中药为主治疗脱髓鞘疾病减少复发(如多发性硬化)、延缓运动神经元疾病发展(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提高远期疗效。所有这些无不凸显中医的优势,疗效居五邑地区领先。
科室与广东省中医院合作开展单病种的临床路径研究,目前已完善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路径,达到防、诊、救、治、康一体化;与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合作,以强肌健力胶囊 及 补中益气汤 为主的系列方药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案,明确西药应用指征门诊或住院治疗指征,充分发挥中医的综合治疗手段(包括发作期、危重期的针、灸、药、食疗等多环节、多层次作用的特长);对血管性痴呆、重症肌无力、急性面神经炎、癫痫、椎动脉供血不足等临床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不断进行补充完善。通过规范临床路径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治疗费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病人。
有了爱岗敬业的精神,有了对事业的追求,就会视病人如亲人,想方设法去帮助病人解决困难、解除痛苦。长期以来,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很多加班加点工作是每天都有的,在主任的带领下,每个医生都形成一种职业习惯,节假日都要回来看看病人,尤其是对危重病人更是如此。
从建科之日起,科室就将中医护理纳入长远计划,应用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与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护理质量内涵,使科室的护理水平不断登上新台阶。如临证施护中对脱证患者行艾灸神阙、气海、关元穴位等有固脱止泻的作用;尿潴留及便秘者予按摩中极、关元、气海等,虚者加艾灸,有效改善二便状况;中风病人中褥疮发生率较高,对有褥疮者除勤翻身外,还行中药外敷、白糖外敷及艾灸等处理,中医治疗护理技术的开展,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与效果。
2007年获得医院最具中医特色科室奖和最佳学习科室奖。同时加大了学科建设的投入,购买增添了专科设备以及康复设备达一百多万,同年通过江门市重点专科及国家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08年加快了信息技术的运用,率先在医院实行了电子病历,全面整合了医生、护士工作站,使得临床科 研一体化,实现临床数据和科研数据同源。以该科为牵头单位,成立了江门市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余尚贞任主任委员。2008年成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
到2008年底已拥有病床70张,病床使用率达到111%,门诊量逐年递增。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4人,其中医学硕士共5名,博士后1名,外聘教授4名。专科对口支援了恩平中医院内科和睦洲卫生院内科的脑病专业建设。
4、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2009)
国内有几百万的中风后遗症患者,每年新发的中风病人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医疗单位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单位、家庭的医疗费用负担日益加重,怎样为广大群众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在目前医疗单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科室坚持以中医特色为主中西医并进的原则,力争让病人满怀期盼而来,满意而去,保持科室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