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积极推行
“中医药师承工程”
当好五邑中医药师承教育的“火车头”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让世人认识到其独特的价值。目前,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疫情治疗方案开始走出国门,让各国人民对中医药有了新的认同。
保留住中医药的火种,使其延续至今,历代名老中医功不可没。近年来,全国、全省越来越重视中医药师承教育,先后多次启动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工作。
去年我市发布《江门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其中指出,我市要推进岐黄名医工程系统建设,谋划启动“361中医药人才培育工程”,这为我市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中医药发展高地指明了方向。
结合全国、全省、江门市中医药大会要求,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加强医院中医药师承教育,当好五邑中医药师承教育的“火车头”,加快落实江门市“361中医药人才培育工程”,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传承工作。为此,医院特于今年谋划了“中医药师承工程”,采用“请进来、沉下去”的方式带徒传承,从而实现“一代”带“二代”,使传承发展呈“树枝状”延伸。经过多方努力,医院邀请到了三位国医大师、一位国家名医、二十多位省级名中医到我市带徒。
藉第四个医师节到来之际,小编将分期推出“岐黄名医”师带徒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梅国强拜师仪式
1939年出生的国医大师梅国强,是全国伤寒名家,也是一名中共党员。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全国名老中医梅国强教授(左二)为徒弟传授传统中医医术
梅国强涉猎各家学说,逐渐积累了以伤寒理论为基础,囊括心系、脾胃系等多个疾病领域的诊疗方法和心得,成为精通多个领域的名医。50余载,他始终保持白天看病、教学,晚上读书,一刻也不愿意停下来。
经过多年探索,梅国强总结了经方拓展心得,在《拓展<伤寒论> 方临床运用途径》一文中系统阐明了“依据主证,参以病机”等八条途径,为拓展经方临床应用提供了思路。 伤寒论>
梅国强至今仍坚持每周出诊5个半天。每逢他坐诊,候诊厅总会坐满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患者。他尽量照顾到所有患者,遇到一些从外地来的患者,即使没有预约,他都会加班为患者诊治。“我虽然老了,但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为了中医药事业,必将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梅国强说。
梅国强对中医药事业传承、中医药人才培养默默耕耘,培养的学生大多成了行业领军人才。2006年,梅国强与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结缘,被聘为医院指导专家,与当时脑病科主任余尚贞(现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副院长)确立师徒关系。他不远千里定期来江门提携弟子,指导脑病科临床工作,常常教导“做医生要胆大心细,在经典古籍中探求新思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余尚贞与梅老师拜师帖合照
余尚贞注重中医经典,潜心研究经方,拓展梅国强的扩大《伤寒论》方临床运用之八大途径,总结出相应的辨证方法和选方用药思路,提高辨证水平,同时研发医院制剂复聪香药氧吸入治疗血管性痴呆、冰黄五苓液直肠滴注治疗脑水肿。
经过15年的传经送宝,在梅国强的中医临床指导、余尚贞的带领下,医院脑病科成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名科、国家脑防委高级卒中中心等。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脑病科人才梯队
余尚贞将梅国强的学术思想传承于石青(脑病科主任)、黄任锋(脑病科副主任),并开花结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梅国强现已80多岁高龄,却还在坚持带教学生、每周坐诊,我也该向他学习,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余尚贞说。言传身教下,学徒也砥砺奋进,石青成为江门市名中医,黄任锋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特色骨干人才培养对象。
▲2017年,师徒缘定,祖孙三代中医人在中医之路誉望所归,梅国强成为国医大师、余尚贞成为省名中医、石青成为市名中医。
如今,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更好的机遇。医院聘请国医大师到院授徒,在余尚贞的邀请下,梅国强欣然应允,带徒两名,石青、黄任锋成为三代弟子,继续将梅国强的学术思想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
梅国强简记
精研医术 终成大家
梅老出生于中医世家,1958年进入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学习,成为学校建校首批中医专业学生。他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对西医学有所了解,除主攻《伤寒论》外,还仔细研读《黄帝内经》《难经》等大量医书及明清两代温病大家的著作,涉猎各家学说,逐渐积累了以伤寒理论为基础,囊括心系、脾胃系等多个疾病领域的诊疗方法和心得,成为精通多个领域的名医。
“每个学伤寒的人心中都有一部既继承前人经验又融会自己心血的《伤寒论》,只有充分领悟经典的智慧才能有所创新。”梅老精研伤寒50余载,始终保持一个习惯,白天看病、教学,晚上读书,一刻也不愿意停下来。
经过多年探索,梅老总结了经方拓展心得,在《拓展<伤寒论> 方临床运用途径》一文中系统阐明了“依据主证,参以病机”“谨守病机,不拘证候”……“但师其法,不泥其方”等八条途径。其论明白晓畅,为拓展经方临床应用提供了思路。 伤寒论>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梅老协助李培生、刘渡舟、袁家玑教授编写《伤寒论》教材,至今主编、参编了10余部全国规划教材及专著。他主编的21世纪教材《伤寒论讲义》先后获评“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
仁爱为民 不忘医者初心
梅老常说,“做医生要胆大心细,既勇于创新,又勤于思考。”
行医几十年,每当遇到病情危急的病人,梅老总是敢于“亮剑”,勇做中医之探索者,践行医者之使命,屡次救助病人转危为安。这既源于对老师经验的继承,也源于他对经典的执着研习。
让梅老至今印象很深的病例是上世纪70年代治愈的一个患有细菌性痢疾的孕妇。当时为响应国家“开门办学”号召,已留校任教的梅老带着一个教学分队,把课堂搬到农村,深入湖北省麻城县,上午上课讲学,剩下的时间带着学生给父老乡亲看病。一次,他遇到一位已妊娠8个月的病人,高烧40℃,下利脓血频繁,腹痛里急后重,被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孕妇的情况非常危急,当地距县城百余里,交通不便,无法以人力长途运送。梅老当机立断,用白头翁汤加行气理血、缓急止痛药,其中白头翁、生白芍都用到了30克,这是以前从没用过的剂量。当天晚上,他彻夜难眠,担心有所闪失。所幸药到效显,母子平安。
尽管成名已久,梅老仍淡泊名利,无论寒冬酷暑,至今仍坚持每周出诊5个半天,年门诊量高达万余人次。每逢梅老坐诊,诊室外的候诊厅总会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甚或海外的患者。早上8点,梅老会准时到达诊室。由于前来求医的人多,看完往往要到午后。但他尽量照顾到所有患者,常有“如厕难”之感。学校担心梅老太辛苦,一般会严格限号,但他总是说:“碰到病人有难处,还是通融通融吧。”遇到一些从外地来的患者,即使没有预约,梅老也总是加班为他们诊治。
医者仁心。梅老开方从病情实际出发,普通疾病一般只用12-15味药,多为常用药,价格相对低廉。常常有病人质疑:“这么便宜的药,治得好吗?”结果药效显著,让病人心服口服。
对待患者,梅老细致耐心,看完病总不忘叮嘱病人一些注意事项,如“这两天天热要注意防暑”“平常要注意休息,不要老熬夜”。一些经他看好病的人,深感其医术精湛,全家老小几代人生病都找他医治。梅老常对学生说,“医生看病开药就是要凭良心。病人生病来找我看是相信我,我要让病人感到踏实。”
立德树人 弘扬家国情怀
我虽然老了,但是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为了中医药事业,必将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018年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暨湖北省中医药振兴发展大会,梅老作为国医大师代表发言,号召湖北中医药人“不忘初心,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医德高尚的苍生大医”。肺腑之言引来全场雷鸣般掌声。
自1964年留校任教以来,梅老对中医药事业传承、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默默耕耘,无愧于他自己说的“鞠躬尽瘁”四字。
2019年,梅老把自己的青春故事、家国情怀、对中医药的矢志不渝化成8000字手写讲稿,在湖北中医药大学“大师同上思政课讲堂”上深情讲述,激励师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爱国情、报国志自觉融入发展中医药学术、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的行动中,深深感染与震撼着杏林学子。
他培养的硕、博士研究生30余人,大多成为行业领军人才,如中医界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田金洲教授,温病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吕文亮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青年中医刘松林教授、广东省名中医余尚贞教授等。每谈及此,他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要在有限时间内尽力传承,在中医中药上下足功夫,提高疗效,为患者服务。”梅老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及时答疑解惑外,他还侧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对复杂病证的分析处理能力。
▲向上滑动查看
师恩浩荡,教泽流芳
传承后学一代弟子余尚贞
她是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副院长,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及广东省余尚贞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及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脑病科学术带头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名中医”等称号。从医30余年,她坚持“修己”,不断从中医药经典中汲取知识,深研中医中药;如今,她坚持“育人”,在一线临床带教,将经典回归临床。
我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合格的中医
“祖上4代从医,说得上‘医学世家’,而我是唯一的中医。”余尚贞开玩笑说,“我以前的理想是成为外交家,成为一名中医师,可能是命运使然。”高考填志愿时,父亲只给了她两个选择:医生或者老师。本来想成为一名西医的她,考上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习了中医。敲开中医药的大门之后,余尚贞迅速成长,在拜“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为师后,更是深研中医中药。中医博大精深,不仅需要“悟性”,还不断学习。她谦虚地说:“从医30余年,我现在只能说自己是一名合格的中医。”她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专业,在不断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她救治了许多神经内科急危重疑难症,创建五邑中医院神经内科,把仅有15张床位的神经内科,发展成为现在拥有四个病区150张床位的国家中医重点专科。
“不少人对中医持怀疑态度,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只能治疗一些慢性病,这是对中医的误解。”余尚贞说,“在我们的中医脑病科拥有独立的NICU,NICU内配备中药急煎区。在这里,我们闯过了一个个难关,救治了一个个急危重症病人。”江门市首例广州管园线虫病人小文(化名),因生食福寿螺,导致管园线寄生虫感染,送到五邑中医院ICU抢救时已重度昏迷。患者经大量抗生素、打虫药治疗后,仍保持近40度的高热、深昏迷20多天,病情没有丝毫的好转。“小文还能醒过来吗?清醒后会不会有后遗症,以后还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吗?”余尚贞回想起当年矛盾的心情,“他当时只有20多岁,放弃治疗就意味着一条年轻的生命消逝。”经过仔细的检查,她毅然决定停用昂贵的抗生素,运用中医内治和外治相结合的方法,使用大剂量扶助正气的中药,并使用鼻饲的方法帮助昏迷不能进食的小文服用。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小文的情况,只有余尚贞还在坚持。半年以来,她每天坚持查房,调整中药,亲自每次喂食中药,小文奇迹般地苏醒了,没有出现后遗症,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当时,小文父母感激地握着她的手说:“是你给了这个孩子第二次生命。”
多年来,余尚贞积极开展各项医疗业务,进行新技术的探索,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建立五邑地区首个卒中绿色通道,开展脑梗死神经介入围手术期中药治疗,减少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减少抗血小板药及抗凝药的使用,减少介入治疗的并发症。
我想尽我所能做好中医的传承
2010年开始,她参加院内师承带徒工作,2015年成为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2017年建立广东省余尚贞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不断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医药人才。目前,她正在带10个研究生,也是五邑中医院带研究生最多的导师。“余老师十分注重临床的教学,从基本功‘望闻问切’开始,指导我们领悟四大经典。” 2012年,五邑中医院脑病科中医师梁敏莹成为余尚贞的硕士研究生,“余老师研究和治学都十分严谨,但她从来不给我们的学习设硬性规定。她用个人行动影响着我们,我们看到她临床工作、行政工作这么繁忙都要不断学习,我们更没有理由懈怠。”
作为分管科教的院长,她十分重视本科临床教学。每年,她会组织开展方剂考核及比赛,开展中医经典比赛,每月举办一次的中医论坛,同时,严格要求带教老师,强化教学意识,将科教工作列入科室绩效考核中。除了亲自参加各科室的教学查房、现场进行中医辨证点评外,她还会加强对本科实习生的带教管理,积累带教经验,达到教学互长、以点带面的目的。
▲“时逢酷暑赴江门,海角天涯伟业敦。发展中医仁术远,师生共拜重崑崙。”这是2006年拜梅国强为老师时梅老赠予徒弟的一首诗,十多年来这首诗一直牢记在余尚贞心中。
▲向上滑动查看
国医大师,全国伤寒名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副院长,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及广东省余尚贞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湖南中医药大学及暨南大学硕士生导师,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脑病科学术带头人。
脑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江门市名中医,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疾病(如面瘫、三叉神经痛等)、痿证(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颤病(帕金森病)、失眠、癫痫等疾病。
脑病科三区主任,副主任中医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颤病(帕金森病)、癫痫、痿症(重症肌无力)、脑炎等神经内科疾病。
文章来源:江门日报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编辑:黄玉妍 刘森
互联网医院:
点击即可发起免费咨询
医院地址:广东省江门市华园东路30号
急救电话:0750-3513223、3556120
客服热线:0750-3685151(上班时间 8:00-12:00、14:30-17:30)
医院总机:0750-3509898 转各科
预约挂号:0750-3685151(上班时间 8:00-12:00、14:30-17:30)
官方网站:http://www.51ht.com
公共交通:7路车、20路车、32路车、43路车、52路车、113路车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