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前后,易出现哪些健康问题?养生需要注意什么?具体应该怎么做?
清明时节雨纷纷、百花争艳、乍暖还寒(大多伴降雨,温度或者骤然下降),且清明前后湿气加重,细菌、病毒容易滋生;这个时候不注意保暖,易感风、寒、湿邪,很容易引起感冒、腹泻,若过敏体质人们更容易出现过敏现象(皮肤瘙痒、红疹等);又因为清明是阳气生发的季节,肝风主令、易出现肝郁化火,加上祭祖、悲伤情感常致气郁,则容易出现情绪病,而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血压的波动,从而会直接影响心脑的供血,出现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发作或反弹。是故预防上述疾病,养生须注意“春捂”(防寒保暖)、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抑菌驱寒的食物(韭菜、葱蒜、魔芋、香菜、生姜都属此类,洋葱性温味甘辛,有“天然杀菌剂”的美称),补充微量元素硒(补硒可保护缺氧的心脑细胞、防止心肌缺血缺氧性损伤);又须保持心情的舒畅、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荒”。
2、为什么清明养生前后要更注重养肝?从养生角度来讲,应该如何做?
清明是人之阳气生发的时段,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宜“养肝柔肝”,疏肝解郁、理气健脾。跟据中医五行学说理论,春属于木,肝也属于木,春季与肝脏密切相关,而脾胃属于土,木克土,如果肝气失调,较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肠胃病的发生;若出现肝阳亢盛,心情抑郁或情绪急躁,会使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从养生角度,做到不酸、不怒、不静。不酸:饮食应“省酸增甘”,因春天本来肝阳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肝旺容易损伤脾胃,所以饮食忌酸(酸性食物有羊肉、狗肉、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等),宜食用甘温补脾之品(甘味滋脾胃、山药煮红枣)以益气健脾、补气养血(可多吃山药、春笋、菠菜、大枣、韭菜等);不怒:要做到心胸开阔,身心和谐;不静:春天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的关键是“动”,切忌“静”,人们应积极到室外适量锻炼、舒缓运动、避免熬夜。
3、清明养生在饮食方面应该如何注意?
所谓饮食要“清”,分开来说就是味道宜“淡”,要少油、少盐、少糖,稍佐调料即可;分量要“少”,不要吃太多,尤其是晚上不要多吃,忌宵夜;品种要“素”,吃的内容要偏素一些,不要大鱼大肉,很多肉类都是“发物”,“动风升阳性发物”指易引动肝风,易升气升阳的发物,发物会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尤其是慢性病的人要忌食,(“发物”有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清明时节要避免吃,而对蛋白的补充可以通过豆腐、豆芽等植物蛋白来替代;菜品要“鲜”,清明是天清地明,可以适当选吃时令菜。清明前后,不妨喝些菊花茶。中医认为,菊花能疏风清热,有平肝、预防感冒、降低血压等作用;而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菊花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变心肌缺血的功用;菊花与桑葚同泡茶,桑葚有养血柔肝,益肾润肺的作用,可以收到肝肺同养的效果。
总之,中医讲求“天人合一”,养生要应天顺时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