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社会中很大比例的人群拥有中医脾胃病,中医脾胃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影响多数人生活质量,大凡谈胃癌色变,如何对胃肿瘤未雨绸缪 、防微杜渐呢?我们今天则重谈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唐代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分为“ 未病” 、“ 欲病” 、“ 已病” 三个阶段,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随着新的健康理念深入,“治未病” 将进入本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医疗领域。
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2)“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3)“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传变;(4)“病后防复”,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即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以死亡率居高的胃癌为例,与病因及转归相关的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和行为起主导作用(约60以上%),环境因素次之(约占15%),遗传因素约占15%,医疗服务条件约占10%。医学模式的根本变革,即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显示“治未病” 的强大生命力。
中医“治未病”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健康模式,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绿色健康”理念。它是种以辨证论治为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注重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手段。
“治未病”在脾胃病中
脾胃病与其它疾病一样,是正邪二气交争的结果,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下,易于发生脾胃病。脾胃是人体脏腑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留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等论述体现了脾胃在“治未病”中的重要地位。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屋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遭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指出了摄生养慎对未病前预防疾病有积极意义。提示人体若能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相适应,就可以抵御外邪侵袭,避免疾病发生,这是预防疾病的关键之所在。
功能性胃肠病是是以胃肠功能失调而无器质病变为主的一类疾病。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四时养生”理论,指导患者避邪气,扶正气。春季避风寒,勿食辛辣食物;夏季炎热,适当进食降暑食物如西瓜、绿豆;秋季干燥,多食肥润多汁之品;冬季寒冷,注意保暖,多食羊肉等温阳之品。根据五神脏及情志学说指导患者调畅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达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目的。饮食有节,情志舒畅,从而可以预防功能性肠胃病的发生,也就是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将起必有先兆,此时急治其先,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应把肿瘤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防止其由轻变重,由小变大,由局部向其他脏腑蔓延。癌前状态指易恶变的全身性或局部疾病的状态,癌前病变指较易转变成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胃癌的癌前状态包括:①慢性萎缩性胃炎,②胃息肉,③残胃炎,④恶性贫血胃体有显著萎缩者,⑤少数胃溃疡患者。癌前病变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腺瘤等。其它的癌前病变如食道癌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大肠癌的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等。早期邪盛,正气尚未大衰,治疗重在祛邪,“当其邪气初客,所积未坚,则先消之而后和之”。如此,在癌前病变或癌前状态即加以治疗干预,即可提高治愈率,又能防止其恶变胃癌前病变。脾虚胃壁屏障功能的减弱,是导致胃癌前病变的重要原因。治疗上健脾益气,可有效逆转胃粘膜的萎缩、、肠化、异型增生,有效防治胃癌前病变的发生。
中医对胃癌瘤转移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脏腑之间,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乘侮亢害关系。一脏有病,可依据自身规律而影响他脏。故治疗肿瘤转移时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联系脏腑之间存在的生克乘侮关系,先治或先安未病脏腑,以阻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的蔓延,以使疾病向着痊愈的方向发展。
无论是防病于未发病,还是病后调摄、防其复发,都离不开人体阴阳平衡的调息养生。健脾养胃气是治未病及促进病后防复发的一重要原则。中医药在这一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中医认为,扶助正气,主要通过从气、血、阴、阳四个方面入手,脾气血冲和,阴阳平衡;调理脏腑功能主要是从先后天入手,先天为本,本元充盛则阴阳平,后天为养,脾胃健则气血充。
脾胃病是生活方式病
脾胃病是生活方式病(60以上%),生活方式科学了,人的胃病会自然消失。
胃病的源头在于吃的过程,由于吃的速度快,囫囵吞枣,三下五除二,咀嚼严重不足。唾液腺分泌唾液是靠咀嚼带动的,没有咀嚼就没有唾液的分泌。使下咽的食物中没有唾液的参与,到达胃部后,没有足够的分泌液消化食物,长此以往,胃部腺体就会罢工,不再分泌胃液,吃进的食物滞停在胃内,就会感到胃脘痛了。先治未病,就要细嚼慢咽,为胃做好初磨工序,同时增加消化液的大量分泌。治未病就是在病未发生前从根源上切断疾病的病因,达到防病作用。人要学会生活就会健康长寿。
脾胃病与心理、环境相关
另外脾胃病与环境相关(15以上%)。都市生活紧张,工作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就大,我们需尽可能多与人沟通、多做运动、使脾胃病防范于未燃。
医生如何治未病
也就是早期胃癌的预防诊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亚健康状态高度重视。目前我国胃癌、大肠息肉、大肠癌有迅速上升的趋势,发现率逐年增高,胃肠肿瘤早期发现,可以通过胃肠镜完整的切除,达到百分百治愈的效果。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契机,检测胃肠粘膜有无早期恶变或癌前病变,使一切病都控与未病时。例如我们可以选择做世界上最细超细经鼻胃镜,比一般胃镜的直经要少一半。仅约0.6CM大小,病人做起检查,减少了对咽喉和会厌的刺激,损伤性很少,达到无痛胃镜的感觉,既增加了检查舒适度,又避免了麻醉的风险。
另外鼻胃镜及放大胃镜都有3NBI窄带成像技术NBI功能,可以增加对早期食管癌、胃癌、肠癌的诊断率,NBI 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可精确观察消化道粘膜上皮形态和上皮血管网。NBI 能够更好地帮助内镜医生区分胃肠道上皮,如Barrett 食管中的肠上皮化生,胃肠道炎症中血管形态的破坏,以及胃肠道早期肿瘤pit pattem 不规则改变,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
放大胃肠检查系统可清晰显示胃肠黏膜的腺管开口和微细血管等结构的变化,结合黏膜电子染色,可比较准确地反映病变组织的病理学背景,区分增生性、腺瘤性和癌性病变,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萎缩及癌前病变,提高平坦和凹陷性早期癌的检出率还有一种OMOM胶囊内镜(智能胶囊消化内镜系统)可以无痛地对小肠全程监测,是我国很新颖的胃肠道诊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