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受伤后出现“胳膊肘往内拐”,这种骨折别大意!
2025-02-28 10:50
小朋友活泼好动,跌倒摔伤是常有的事,但有一种常见的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附近的骨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一种名为“肘内翻”的后遗症,导致孩子手臂外观异常甚至影响功能。
今天,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关节与小儿骨科 廖志鹏 副主任医师,
通过两个典型案例
来为广大家长朋友
科普这种并发症的成因、危害,
以及如何通过肱骨截骨矫形手术,
帮助孩子恢复健康的相关内容。
案例回放
外伤导致肢体生长异常需手术矫正
5岁的小明在1岁多因外伤导致右肱骨髁上骨折,接受保守治疗石膏固定后出现右肘内翻畸形。随着他逐渐长大,右肘部畸形越来越明显,并伴有肘关节屈曲范围受限,且患肢无法轻松完成刷牙、洗脸等日常活动。
双上肢伸直外观照
双上肢屈曲外观照
于是,小明的父母带他来到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关节与小儿骨科就诊,经详细检查,廖志鹏发现小明“右肘内翻”,不仅影响孩子外观,还伴随功能受损(屈肘受限),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行肱骨髁上截骨矫形手术。
术前双上肢正位DR
廖志鹏为小明制定了详尽的手术计划,精确计算出需要截除的骨块大小和形状,采用对儿童生长板影响最小的克氏针作为内固定材料进行手术。术中一切顺利,术后肢体外观即刻矫正,小明恢复良好。术后2个月复诊,他的双上肢外观及功能活动已无明显差异。
图1-术后2个月正面外观照(左)
图2-术后2个月屈肘外观照(中)
图3-术后2个月伸肘外观照(右)
骨折后复查不及时导致手臂变“弯”
9岁的小欣2年前外伤导致右肱骨髁上骨折,经保守治疗石膏固定后未按医嘱要求时间内进行复查,导致右肘内翻畸形且畸形程度比上面案例的小病友更为明显,还伴随肘关节的过度伸直和屈曲明显受限,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图1-术前屈肘外观照(左)
图2-术前伸肘外观照(中)
图3-双上肢正面外观照(右)
入住医院关节与小儿骨科后,小欣接受了右肱骨髁上三维截骨矫正术,畸形得以矫正,术后1个月查体可见双上肢伸直位携带角基本一致。目前,他在等待拔除内固定,后期通过康复训练小欣有望恢复正常的功能和外观。
图1-术前正位DR(左)
图2-术后正位DR(中)
图3-术后1月正面外观照(右)
科普知识连接 ☚
一、为什么肱骨髁上骨折会导致肘内翻?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骨折类型,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60%。骨折后若复位不理想或愈合过程中发生移位,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
成角畸形愈合:
骨折断端在错误的位置愈合,形成向内侧倾斜的“V”形弯曲。
生长板损伤:
儿童骨骼尚未闭合的生长板(骨骺)可能因骨折受损,导致内外侧骨骼生长不均衡。
生物力学改变:
畸形愈合后,肘关节受力异常,进一步加重内翻角度,形成恶性循环。
▼
最终,孩子的手臂会呈现“枪托样”畸形(手臂伸直时向内弯曲,类似枪托形状),医学上称为肘内翻(提携角小于正常值,甚至为负值)。
二、肘内翻不仅仅是“不好看”
很多家长认为肘内翻
只是外观问题
实际上
它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功能受限:肘关节活动度下降,旋转功能受影响,可能无法完成拧毛巾、提重物等动作。
远期并发症:成年后可能因关节受力不均,提前出现骨关节炎。
心理影响:学龄期儿童可能因外观异常产生自卑心理。
三、何时需要手术?
并非所有肘内翻都需要手术。医生会根据以下标准评估:
内翻角度 通常肘内翻超过15°(正常提携角为5-15°)或外观明显异常。
功能障碍 屈伸受限、疼痛或影响日常生活。
年龄因素 手术一般在骨折愈合后3-6个月进行,建议在骨骼成熟前(8-12岁)完成,以降低手术风险。
四、肱骨截骨矫形术:准确修复畸形
手术的核心
是通过截骨矫正肱骨远端畸形,
恢复正常提携角和关节力线。
目前常用术式包括:
闭合楔形截骨:
切除外侧楔形骨块后闭合截骨端,适合轻中度畸形。
张开楔形截骨:
撑开内侧截骨端并植入骨块,可同时延长肢体。
三维截骨:
通过计算机导航或3D打印技术,精准纠正旋转和成角畸形。
五、家长必读:如何预防和应对?
预防骨折
运动时佩戴护具,避免从高处跌落。
骨折后规范治疗
选择有经验的儿童骨科医生,定期复查X光。
警惕早期信号
若发现孩子肘部畸形或活动异常,及时就诊。
肱骨髁上骨折后,
肘内翻虽不危及生命,
但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通过截骨矫形手术和科学康复,
大多数孩子可以恢复正常外观和功能。
家长需保持警惕,
早发现、早干预,
为孩子撑起健康的未来。
指导医生及便民服务链接
区文欢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关节与小儿骨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廖志鹏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关节与小儿骨科副主任医师
图/文:关节与小儿骨科 廖志鹏
初审:关节与小儿骨科 区文欢
编审(二级):宣传统战科 刘森
审发(三级):宣传统战科 余敏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