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事在人 实干成事——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科室发展史(儿科)

2009-07-07 00:00

  近十余年来,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发展迅猛,而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业务科室的发展去推动。在这些科室中,一些原来比较弱小的科室,经过努力奋斗,已后来居上,一跃成为先进科室甚至重点科室,一些科室维持其强盛,而一些科室不进则退,已成昨日黄花。
  在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使业务科室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可持续发展,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回顾医院科室的成长历程,理顺科室之间的关系,可达到相互学习、彼此借鉴,促进科室内涵建设及协调发展的目的。

让明天的太阳更健康
——儿科
李明忠

  儿科技术力量雄厚,专业设备先进,在新生儿疾病以及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以及急危重症的诊治上独树一帜,在治疗小儿慢性疾病方面更是独具优势,具有较强的治疗及急救能力。
  1997年1月8日妇儿科成立,由钟秀珍副主任医师负责儿科方面工作,开始在门诊应用蜂针疗法治疗儿科疾病。1999年8月18日开设儿科病房,设病床10张,钟秀珍同志担任儿科主任,医生增加到4名,护士6名,实行门诊病房一条龙服务,主要开展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新生儿的诊治等工作。2001年9月,文洁珍副主任医师接任儿科主任,医生增加到5人,除蜂针疗法外,还逐渐开展了捏脊疗法、中药排铅等中医治疗项目。为培养技术骨干,2005年派出1人到南方医科大学进修学习。
  为适应儿科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2006年4月从江门市人民医院引进江门市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李宝昌副主任医师担任儿科病区负责人。李宝昌同志上任以后,狠抓医疗质量管理,大力开展急救技能的培训,补充人员充实儿科技术力量,增添呼吸机等一批医疗救治设备,开设新生儿和普通儿科两个病区,开放床位15张,与眼科耳鼻喉科共用护理单元。在此期间,蜂针疗法项目开展良好,在国内首创了无痛蜂疗法,用于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贫血、微量元素缺乏、厌食症、风湿病等疗效较为显著,科学研究亦已证实蜂毒具有较高活性,能改善人体内环境状态,提高免疫力,具有很强的抗细菌、抗病毒、抗辐射、防癌抗癌、抗风湿等作用。 2007年7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2007年8月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彭炜等领导前来视察对此做出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蜂疗的作用。
  2008年1月李宝昌同志担任儿科主任,带领科室人员加强儿科急危重症以及疑难疾病的学习研究,不断提高临床医生的综合能力,救治了许多急危重症的患儿。
  一位出生半小时的新生儿,出生时羊水Ⅲ度混浊,重度窒息,生后腹胀,气促,发绀,烦躁不安,当时每分钟心率161次,呼吸81次,腹部膨隆,腹围39cm,腹壁青筋暴露,肝脾肿大,移动性浊音(+),阴囊呈暗红色,肿胀明显,透光试验(+)。血氧饱和度监测75%,血色素105g/L,血总蛋白30 g/L。患儿生命垂危,随时会有死亡可能,并且病情复杂,为儿科建科以来的第一例。李宝昌科主任亲自参加并指导抢救工作,制定了详细的诊疗措施。首先是让患儿脱离危险区,先将患儿从死亡线上一步一步地拉回来,随后需要进行的工作就是查找患儿的病因。在李宝昌科主任的指导下,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先后进行了腹腔穿刺、 B 超等相关检查,在较快的时间内使患儿得到确诊:1.先天性肠瘘并大量腹腔积液2.腹膜炎3.新生儿贫血4.低蛋白血症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新生儿肺炎7.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4.2mm 卵圆孔未闭7.6 mm 8.继发性肺动脉高压9.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 低镁血症 低钙血症。在征求家长意见后通过内科精心治疗,最终使患儿治愈出院,避免了手术所带来的风险和痛苦。
蜂疗项目进一步发展,2008年4月增设儿童蜂疗中心,蜂疗中心所发明的移动小蜂箱式蜂疗盒和蜜蜂解毒配方通过国家专利申请。
  在李宝昌科主任的带领下,科室进一步开展了针灸、中药贴敷疗法、穴位注射、中药直肠滴入、药浴疗法等一批儿童适宜的中医外治项目,通过中西医疗法的有机结合,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一位10岁儿童,入院时高度浮肿,腹胀,尿少,24小时尿量小于500ml,伴纳差,恶心欲吐。查体:全身不同程度肿胀,肢体肿胀明显。腹围明显增大,达74cm,移动性浊音(+)。辅助检查:血尿素氮高达20.43mmol/L,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达2326mg,胸腹部B超提示胸腹腔积液。入院后经西医常规疗法未见改善,通过采用中药穴位连续灸疗后尿量迅速增加,浮肿明显消退,经中西医综合治疗后疗程缩短,最终好转出院。
  至2008年底,科室医生14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8人,硕士2人,已培养专科骨干4人,与眼、耳鼻喉科共用一个护理单元;实际开放床位25张,拥有进口呼吸机、红外线多功能抢救台、蓝光治疗箱、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新生儿培养箱、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血糖仪等设备。开设儿童汗证门诊,采用纯中医药疗法,通过中药内服及穴位贴敷、药浴、捏脊等方法,专门针对多汗症、反复呼吸道感染、佝偻病、遗尿、营养不良等疾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进行治疗,具有疗效好、方便、安全、无痛、儿童易于接受等优点,可明显地提高儿童的免疫功能。特别是药物浴足的方法,在玩乐中进行治疗,缓解了儿童的恐惧心理,深受患儿及家长的欢迎。门诊及病房的业务量逐年递增,到 2008年年底门诊量已达6万多人次,年住院病人达1000多人次。
  目前科室研究的重点方向为中医药早期干预在儿科急危重症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以及对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创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儿童外治中心、向专科化发展等已经成为科室今后几年的发展目标。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患者中的特殊群体,其免疫功能较低,发病率较高,患儿家长期望值也较高。医务人员除应当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之外,更需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来治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以提高疗效,提高急危重症的救治水平。因此,注重中医药特色疗法与创新,创建儿童特色专科,加强儿童疾病的预防,是儿科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学科带头人介绍   李宝昌,男,45岁,广东省江门市人。副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广东江门市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1986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7月开始在广东省江门市人民医院儿科工作,历任主任助理、儿科负责人、儿科主任。2006年4月调入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曾往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儿科、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进修学习。
  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余年,在重症肺炎、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新生儿疾病如早产儿的救治和喂养以及疑难危重病的抢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对儿童和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治疗,每年参加和指导各种抢救及会诊疑难病例达数十例,成功抢救和治疗了许多患儿。
  一位3个月婴儿,因发热、嗜睡、抽搐1天入院,入院后病情危重,诊断为急性化脓性脑膜脑炎,经常规应用多种抗惊厥药物无效,患儿持续高热,频繁抽搐,神志不清,为避免加重脑损伤,李宝昌科果断对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合大剂量抗惊厥药物治疗,终使患儿转危为安,经综合治疗后痊愈出院。
  在对许多早产儿的抢救中他总结出早期干预性治疗的经验,明显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一位29周极早产儿,出生体重仅仅1.0公斤,出生5分钟即开始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气促,发绀,口戏泡沫等症状,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规吸氧病情改善不明显,在李宝昌科指导下,发病1小时内即予以气管插管早期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避免了过早应用呼吸机。数天后患儿贫血,呼吸暂停,在输血同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在患儿病情稳定1天以后果断撤机,改为采用推拿按摩等非药物治疗的手段用于防治新生儿呼吸暂停,避免了感染、肺出血、应用氨茶碱等药物的副作用以及撤机困难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患儿最终获救。
  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及高危儿,他提倡早期应用负荷量苯巴比妥,临床实践证明在防治惊厥及脑出血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明显地降低了后遗症的发生率。
  多年来,他亲自参与或指导下级医师抢救了一大批新生儿急危重症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急性呼吸衰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肺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等;儿童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急危重症,如重症肺炎、哮喘持续状态、煤油性肺炎、氯气所致化学性肺炎、脓胸、惊厥持续状态、脑疝、溶血危象、溶血尿毒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难治性肾病、心律失常等疾病;参加多例哮喘持续状态抢救以及多起小儿中毒的抢救,无一例死亡。诊断出诸如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先天性肺囊肿、恙虫病等疑难病例。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专业论文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