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事在人 实干成事——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科室发展史(急诊科)
2009-06-15 00:00
近十余年来,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发展迅猛,而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业务科室的发展去推动。在这些科室中,一些原来比较弱小的科室,经过努力奋斗,已后来居上,一跃成为先进科室甚至重点科室,一些科室维持其强盛,而一些科室不进则退,已成昨日黄花。
在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使业务科室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可持续发展,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回顾医院科室的成长历程,理顺科室之间的关系,可达到相互学习、彼此借鉴,促进科室内涵建设及协调发展的目的。
五邑中医院急诊科是江门市社会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20急救中心的急救站点,五邑地区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坚力量之一,担负着江门市各乡镇医院转诊的危重病人、医院周边急诊病人的接诊抢救任务。负责为来院的急诊患者进行抢救生命、稳定病情和缓解病痛的处置,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提供支持和保障。年急诊量8万余人,每年由急诊科收入住院的患者数占医院总住院患者数的1/3。作为医疗救治的绿色通道,保证了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最大程度的挽救病人生命,减少致残率,抢救成功率达95%以上。
一、发展历程
1958年医院成立之初,设1间急诊室接诊各科急诊病人,无专职人员,由各科室的住院医师轮流担任急诊工作。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急诊室都是按照这样的方式运作。随着医院规模扩大,急诊病人数量的增多,才逐步有了专职急诊医生。然而由于急诊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难度大等因素,没有医师自愿选择急诊工作。
1979年8月的一次台风事故中,急诊室协助外科在几小时内接收16名伤员,其中有5例危重伤员。适逢无电,但医务人员克服重重困难,认真做好体格检查,吸氧、补液、清创、止血等有条不紊的展开,终使全体伤员脱险,得到市台风善后检查工作组的好评。
1980年10月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建议”文件,为我国急诊医学的起步和发展吹响了号角、指明了方向。1982年4月至7月,医院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急诊知识学习班”,有58位医护人员参加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急救知识、技术的培训,提高了应急反应能力。
1989年7月,设立急诊科,由邓仕文医师任主任,配有由临床科室轮转的医师3名。由于人员专业方面的限制,科室业务以外科、骨科为主,在创伤急救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如中医手法正骨、小夹板固定等,能对急诊危重患者做好初期评估和处理。对常见内科急症如急性中毒、上消化道出血、心肌梗塞等也能做好正确的初步处置,疑难病例则由院内专科会诊共同诊治。期间陆续有本科生进入科室,急诊队伍不断扩大。
1995年6月,根据市卫生局《关于建立中医重点专科及试点县(市)的通知》的精神,急诊科被定为“江门市创伤外科中医急诊科”。1996年8月,医院搬迁新址后,急诊科更名“江门市创伤急救中心”,廖晓春副主任医师任副主任,唐淑华任副护士长。科室工作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收治病人数量与病种日渐增多,主要以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急性中毒、溺水等急救为主。科室定期开展急救知识的培训与演练,急救水平及抢救成功率在此期间有了较大的提升。
1999年“6.30”鞭炮大爆炸事件中,医院启动应急预案,急诊科医护人员迅即赶往事故现场,冒着呛人的浓烟及随时有可能余爆的危险,从残砖瓦砾中寻找、抢救伤者10余人,并护送回院进行相关救治。在此项工作中,急诊科医护人员以其出色的工作表现、显著的救治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进入21世纪,各种疾病和灾难的发生越来越多,急救医学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急诊科也承载着越来越重的任务和责任。医院加大了对急诊科的投入与支持力度,增添了专业技术力量,添置了救护车2台以及便携式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等相关设备。急诊科对周围地区的辐射面与影响力日渐加大。
2001年9月,王旭辉副主任中医师任主任,段群力任护士长,带领科室人员再接再厉,再创新绩。在随后发生的三次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中,医护人员迅速反应、准确诊断、正确处理、规范操作,成功抢救中毒患者240人,显示出急诊科在突发公卫事件中应急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2003年的“非典”战役,我院为全市定点医院之一,作为前线战士的急诊科医护人员坚守岗位,不放过一个发热病人,认真排查。一天,一个七岁的患者引起了医师的注意,经检查,其体温39.2°C,不停咳嗽,伴呼吸困难、肺部啰音,有过在“非典”流行区生活史。接诊医护人员立即采取措施,将患儿及接触者迅速隔离防护,对患儿予吸氧、查验血常规、照胸片等诊疗措施,确诊为“非典”患者后迅速送入医院隔离病区进一步治疗。这是我院收治的第一例“非典”患者。随后又排查出数名疑似患者送往隔离区,最后都被确诊为“非典”患者。由于诊断、隔离及时,控制了传染源,避免了患者传染给更多的人。此次“抗非”战役创下了前线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门急诊应诊病人“零交叉感染”的“三零”纪录,急诊科因此获得了“江门市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2004年,根据医院发展需要,制订了以“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并重”为工作方针、以“迅速、准确、有效”为救治理念、以“急诊快速诊断”、“生命绿色通道”为科室亮点、以“创伤、急危重症、急性中毒”为医疗特色的急诊科工作方针,增加了对科室的投入。设立急诊大外科、大内科、儿科,扩大使用面积和规模,合理规划布局,将急诊设为大厅式格局,抢救室、清创缝合室、留观区、护士站、诊区布局合理,方便医生、护士随时观察病人情况,提高了办事效率。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将患者信息实行电脑化管理,在电脑中查询检验检查结果,以电脑处方取代手写处方。增加专职急诊医师,有专职急诊内科医师6名、外科医师3名,专职医师比例超过64%,其余医师暂由各科人员轮转解决。
2006年1月,唐晓波主任中医师继任急诊科主任后,为满足急救医学不断发展的需要,加强人员培训,定期组织进行创伤急救训练与考核,医护人员对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技术操作及对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日趋熟练。此外,添置了除颤监护仪、心电监护仪、人工呼吸机、急诊心电图机、救护车及相关配套设备。
某日,民警小王在训练中跌倒、昏迷,被送到急诊科时已无心跳、无呼吸、血压为零、瞳孔散大,情况万分危急!值班医生、护士立即组成抢救小组,给病人开放气道实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胸外按压、心电除颤,护士长段群力带领护士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给药、吸痰、监护,抢救小组配合紧凑娴熟,临危不乱,按照抢救流程有条不紊的进行。300J除颤,没有反应,继续按压,360J除颤,还是没有反应……空气似乎渐渐凝固,再来360J,监护仪上心电图波跳了一下,两下,三下……在场所有人的心脏都跟着电波在一下下跳动着。瞳孔缩小了!颈动脉可扪及波动了!肢体渐渐变暖了!在场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被送往ICU进一步治疗。由于心肺复苏及时,患者大脑尚未造成不可逆损伤,两月后痊愈出院。凭着熟练的急救技能、默契的医护配合,才有了一个个象小王一样的垂危病人在急诊科抢救成功。
刘先生因车祸被送入杜阮镇某医院,该院无力抢救,当即致电话我院急诊科请求转诊。急诊医护人员即刻跳上救护车,风驰电掣赶往杜阮,经对患者初步检查、评估:颅脑损伤、昏迷、烦躁、呕吐量多、带酒精味、牙关紧闭并不时磨牙、吐舌。生命体征尚平稳,但随时有误吸导致窒息或者咬断舌体而致命。护士迅速准备开口器,协助医生撬开、固定患者口腔,通过口腔负压吸引、甘露醇及地米静脉滴注降低颅压,而后迅速转回医院,途中继续予持续口腔吸引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回到急诊科后,立即行气管切开,吸尽气管异物,后经相关检查及院内会诊,转颅脑外科行急诊手术。手术顺利,患者得以重生。
2008年9月,江门市两区的110、119、120、122经调整,整合为“综合型应急联动指挥中心”。 此举有利于合理利用急救资源,要求各医院急诊科接到120中心出车信息后3分钟内安排出车,尽快赶往现场实施救治。在此情况下,医院急诊科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通过采取培训、考核,定期组织开展急救演练等措施,以保证急救队伍质量,提高医护人员应急反应速度和抢救成功率,适应社会发展与急救医学发展的要求。
我院3台装备呼吸机、除颤仪等重要心肺复苏设备及GPS等先进定位系统的急救车辆已被纳入江门市120急救系统网络中,使急诊科硬件方面实力得到较大提升。
二、目前医疗水平
截止2008年底,科室有专业救护人员37名 ,包括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9名,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硕士2名。中、初级护理人员24名,均为专科以上学历(学科带头人简介详见《人物传》)。
配备全自动洗胃机、呼吸机、除颤仪、床边心电图机、床边多功能监护仪、床边微量血糖测定仪等相关设备,并拥有便携式呼吸机、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设施齐全的救护车4台。
在危重急症的诊断及抢救治疗方面,医护人员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内科方面,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各种原因的心律失常、急慢性心脏衰竭和呼吸衰竭、脑出血、脑梗死、高血压危象、消化道出血、各种原因的休克、各种急性中毒等内科疾病,如群体性食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流感爆发等突发的大型公共卫生事件能快速反应、准确诊断、正确处理。外科方面,对于急性创伤患者,能及时清创、手术,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治疗各种骨折、四号膏外敷加手法治疗各种伤筋、大型灾难事故如多发性复合伤的院前与院内急救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专科特色。
进入2009年,根据广东省政府关于建立“中医药强省”的有关精神,面对国内外急诊医学飞速发展的形势,科室着手建立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规范急诊科的建设,培养“一专多能型”的中西医结合急诊人才,并将逐步设立EICU、急诊病房、急诊手术室等,使“通道型”急诊向真正的“创伤急救中心”发展,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一体化、ICU与急诊科一体化、创伤救治与急诊科一体化。为了早日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急诊科全体人员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认真负责地工作着、坚持不懈地追求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