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事在人 实干成事——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科室发展史(麻醉科)
2009-06-08 00:00
近十余年来,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发展迅猛,而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业务科室的发展去推动。在这些科室中,一些原来比较弱小的科室,经过努力奋斗,已后来居上,一跃成为先进科室甚至重点科室,一些科室维持其强盛,而一些科室不进则退,已成昨日黄花。
在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使业务科室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可持续发展,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回顾医院科室的成长历程,理顺科室之间的关系,可达到相互学习、彼此借鉴,促进科室内涵建设及协调发展的目的。
科室发展史之一
手 术 科 室 的 护 航 队
——麻醉科
(麻醉科黄芳 人力资源科徐华)
麻醉学是运用药物或其它方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而又使生命体征平稳、生理状态稳定,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科学。中国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对麻醉学问有研究,相传华佗就是第一位采用麻醉技术的医师,他利用麻沸散来减轻病人的痛觉,然后为病人进行外科手术。
五邑中医院麻醉科主要从事包括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诊疗、围手术麻醉期护理研究的综合性工作。
一、麻醉科发展历程
1.雏形期(1978年—1990年)
江门中医院麻醉工作始于1978年。1977年5月派出护士苏丽冰到江门市人民医院进修麻醉技术,9个月学成回院后,兼职开展麻醉工作,但其本职工作仍为护士。外科医师陈国强于1979年8月、9月相继前往江门市人民医院和北街医院麻醉科进修学习1个月、半年,回院后于本职工作之外亦兼职麻醉工作。因工作需要,有时也聘请外院医生担任麻醉。区带容护师任手术室护长,另有护士3名。当时的麻醉设备简陋,仅用听诊器和手动血压计来监测病人生命体征,麻醉药物简单,麻醉方式以腰麻、硬膜外麻醉、部分神经阻滞麻醉和静脉麻醉为主。年手术数量约为40台左右。
1988年10月由江门市人民医院调入杜剑秋主管护师,次年2月杜剑秋接任手术室护士长。在此期间,手术病人逐年增加,至1990年,年手术数量达150台左右
2.起步期(1991年—1993年)
1991年7月,新录用的广东医学院麻醉专业大专毕业生马金换成为麻醉科首位专职麻醉医师,陈国强随后专职外科工作,不再兼职麻醉。1992年相继从江西省赣州地区人民医院调入罗志宏、从江西南昌市人民医院外聘夏云莹主任医师充实麻醉队伍。1993年3月陈洁华护师任麻醉科副护士长,6月增添多功能麻醉机和多功能麻醉监护除颤仪各1台,同时开设麻醉疼痛门诊,12月从江西南昌市人民医院外聘陈惠华主治医师担任麻醉工作。在此期间,麻醉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开展了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针刺麻醉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尤其针刺麻醉,发扬了中医特色,在临床应用上取得很好的评价。疼痛门诊以穴位封闭、硬膜外填充、疼痛点注射、氧冲击、负压等方法治疗痛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应。这一时期麻醉工作归属外科管理。
3.发展期(1994年—1996年)
1994年2月从江门卫校录取医士专业中专毕业生罗永兴,为麻醉科补充新鲜血液,4月从河南省虞城县人民医院调入刘文领主治医师,任命为麻醉组长,陈洁华护师继任手术室护士长,此阶段设有手术间2间。从此麻醉工作进入了发展期,除常规的临床麻醉工作外,还开展了有创动、静脉置管监测、控制性降压等技术。特别在院内危重急症的抢救和处理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提高了医院急救水平。疼痛门诊开展多种方法治疗痛症,并参与病房部分痛症患者的治疗。制订了相关规章制度,麻醉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管理。
4.壮大期((1996年—2003年)
1996年医院搬迁新址后,麻醉科设为一级临床科室,刘文领主治医师任副主任,主管科室全面工作,2000年升任主任。在此期间,增添多功能麻醉机2部,多功能多参数监护仪4台,心脏除颤监护仪1台,麻醉气体监测仪1台。并开设疼痛门诊,每周二、五下午应诊。刘育勇、邓学军、胡思光三位主治医师及湖北郧阳医学院本科毕业生黄芳相继调入,并先后有钟钒、魏国华两位外聘教授指导工作、传授技术,麻醉队伍迅速壮大。同时开始规范化实施术后镇痛,每年为12个科室3000余位病人提供镇痛治疗,给病人带来了福音,从根本上改变了“术后疼痛是必然”的传统观念。2001年9月任婉玲护师继任护士长至今。
2002年手术间扩大到6间,2002年8月麻醉科与产科合作,成功进行了分娩镇痛,为产妇提供了更安全、更舒适的分娩方式;与妇科合作进行无痛人流术,为人工终止妊娠提供人性化服务;配合泌尿外科开展肾移植手术。此外积极开展各项新技术,如自体血储备、急性等溶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技术、术中呼吸监测及麻醉气体残余监测技术等,为外科顺利安全开展各种手术提供了保障。
2003年拥有12间层流技术处理洁净手术室、1间麻醉复苏室、1间麻醉准备间。至此,麻醉科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于常规的临床麻醉工作已是得心应手。在多次重大交通事故以龙卷风事件的伤员抢救中,麻醉科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岁8个月的幼儿小浩颈髓损伤术后,刘文领主任守护一昼夜,通过有效监测,对心、肺、肾功能的保护,对呼吸循环多项指标、出血量、尿量等出入量综合判断,对术后的各项治疗进行综合调控,使患儿在术后各项生理指标均维持在正常的生理状态,直到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日本友人田中先生因车祸致颈椎骨折压迫颈髓,麻醉科医护人员承担其围手术期的监护与治疗工作,为手术成功提供了保障。
在此期间,无痛分娩、深静脉置管监测和自体血回输技术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奖。派出两名医生相继去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接受基层医院进修医生4人。
2003年至2006年,先后派出刘育勇、邓学军、马金换三位医生前往恩平分院麻醉科,担任科主任一年,指导下级医师开展相关工作,使科室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
5.成熟期(2004年—今)
随着医院的迅速发展,麻醉科也发展到拥有11名麻醉医师、25名手术护士,手动血压计、103简易麻醉机手控呼吸早已被多功能监护仪、自动麻醉机所取代。年手术量由几百例上升到近8000例。
2005年2月25日,双下肢截瘫的17岁少年小李在家人殷切期待的目光中被送进了手术室。来自中山市的小李因患先天性神经纤维瘤,曾两次行手术切除,但因病情反复,肿瘤已侵入椎管压迫脊髓而引起截瘫。慕名来到五邑中医院神经外科,拟行手术摘除肿瘤解除压迫,同时矫正严重畸形的胸椎。刘文领带领马金换、黄芳医师共同为患者进行麻醉及术前准备工作,凭借其精湛的技术,配合神经外科和脊柱外科顺利完成了手术。
2007年开展了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麻醉等新技术,保证了心脏外科手术的顺利开展。自体血回输技术的成熟应用,每年可节约异体用血10万毫升,不仅节约了紧张的血源,而且避免了每年近500人次输异体血可能造成的传染病发生,对安全用血和血液保护工作做出很大贡献。实施术中镇静深度监测,制订并实行麻醉期间临床监测标准。
在此期间,麻醉科利用诸多先进设备,完成血气分析、ACT的监测、麻醉深度监测,并为困难气道购置了困难气管插管喉镜、纤支镜等先进设备,为各种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通过所掌握的复苏急救知识和技术,对各临床科室病人,特别是危重症病人发生的循环、呼吸等功能衰竭的处理,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与消化内科、肛肠科合作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让患者在短暂的睡眠状态下安全地完成检查或手术操作。在痛症治疗方面,以痛点封闭、神经从注射、硬膜外填充治疗,无水酒精破坏神经,治疗颈肩背腰腿疼痛、癌肿后期疼痛,带状疱疹等痛症。采用无水酒精椎管内注射,治疗顽固性高位截瘫后双下肢痉挛病人,取得显著疗效,追踪2年无复发。发明自体二氧化碳治疗仪,治疗顽固性呃逆,硬膜外间隙灌注丹参液治疗急性腰扭伤等,取得显著疗效。在重症监测和治疗方面,开展了有创动、静脉压,有创颅内压,麻醉深度,呼出气体监测,单肺控制呼吸等技术。
自2007年开始,麻醉科和手术室实现了现代化信息管理,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截至到2008年底,科室医生中正高职称1名、副高职称3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6名。
目前科室研究重点方向为药物对手术病人的生理影响、术中血液保护安全用血、两类药物控制性降压术中生理的研究、老年病人围手术期管理。
二、教学与人才培养:带教大中专实习生、进修生共20余名,培养6名年轻医生成为业务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