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便与健康
2016-05-14 00:00
大便是食物在体内经消化的最终产物。大便的改变,特别是颜色与性状的改变,与消化系统疾病息息相关。
根据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Bristol Stool Scale),大便分为七类。
分类法:
* 第一型:一颗颗硬球(很难通过)
* 第二型:香肠状,但表面凹凸
* 第三型:香肠状,但表面有裂痕
* 第四型:像香肠或蛇一样,且表面很光滑
* 第五型:断边光滑的柔软块状(容易通过)
* 第六型:粗边蓬松块,糊状大便
* 第七型:水状,无固体块(完全液体)
第3、4类大便是最健康的,说明精神和饮食状况处于最佳状态。
第1、2类大便提示大便含水分少,属于便秘,建议多进食蔬菜、水果、酸奶等,多喝水。
第5、6类大便提示含水分逐渐增多,建议充分休息,进食膳食纤维素,规律饮食。
第7类大便,提示腹泻,如果腹泻的次数较多,或者有虚脱的表现,建议去医院处理。
正常人每日排便1-2次,约100-300g,随食物种类、进食量及消化器官功能状态而异。正常成人的大便排出时为黄褐色圆柱状软便,婴儿大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便。病理情况可见如下改变:
鲜血便:见于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以及痔疮等。
柏油样便:稀薄、粘液、漆黑、发亮的黑色的便,行似柏油称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服用活性炭、铋剂、口服铁剂、较多动物血、肝等也可排出黑便,但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应注意鉴别。
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脓性及脓血便: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大肠癌等。
米泔样便:大便呈白色淘米水样,内含粘液片块,量大、稀水样,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粘液便:单纯的粘液便的粘液无色透明,稍粘稠,脓性粘液便则呈黄白色不透明,见于各类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
糊状便或水样便:见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
细条样便:排出细条样或扁平状粪便,提示直肠狭窄,多见于直肠癌。
球形硬便:粪便在肠道呆久了水分被过度吸收所致。常见于习惯性便秘者、排便无力的老年人。
如果大便性状或者排便习惯改变,记得去做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