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绍 - 科室动态

首页>科室介绍>外科>外二科(颅内外科)>科室动态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代约五百年间305篇诗歌。先秦时称为“诗”或“诗三百”,孔子对其作过整理。汉武帝时“诗”被尊为经典,定名为《诗经》。
  《关雎》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美丽贤德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原文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鸣叫的雎鸠,栖居在河中沙洲。
  美丽贤德的姑娘,小伙子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流水使其摇来摆去。
  善良贤德的姑娘,日夜都想见到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
  绵绵无尽的思念,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右来回去摘采。
  善良贤德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右来回去摘取。
  善良贤德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此诗言切而意婉,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细节描写多,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并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用“好逑”字样可证),而不仅仅是成为情侣。这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远古的诗篇感人至深,那从现代神经生理医学的角度来看,这千载不变的爱情的源头又在哪里呢?
基因学研究表明,男女间之所以会相互吸引、爱慕,原因在于我们体内,存在某种通过几万年进化所形成的基因物质,促使人类为了自身繁衍而“不得不”寻求交媾对象;荷尔蒙在这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基因与荷尔蒙首先促成的是看到异性在生理层次上的冲动。而对于爱的产生,还要从人类的精神层面上去寻找缘由。
  西方宗教告诉我们的是: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于是男人们便要带着近似“原罪”的痛苦,在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根“肋骨”。但科学家证实,事实上最初决定男性生命形成的染色体,是由女性染色体裂变所得——原来那些自以为是的男人才是“肋骨”(怪不得女性天生具有如此深厚的“母性”)。
  现代精神生理学研究表明,互生爱慕的男女双方,所发出的脑电波频率是大致相同的,爱得越深,则和谐共振的频率图谱就会越优美。中国古代有“夫妻相”一说,意思是相爱的双方在精神气质上有相当符合的地方,以至于他和她在外表容颜上也体现出惊人的一致。
  在爱情的由来上,德国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尔给出的解释更加详细、合理和完备:“爱情其实由三种需求而生,一种是"性"的需求,它激发你去寻求那些"合适"的人;另一种是"渴求浪漫",类似于那种初恋时的眩晕感觉,但这种感觉大多数人只能珍藏于求爱时期;第三种对于爱的需求,是由我们大脑里的"婚姻系统"发挥作用,那就是对生活伴侣的深深依恋。”
  上面说了爱情产生的源头,那么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时,有什么选择标准吗?当看到潜在的爱情“候选人”时,我们首先会从外在感观上对“候选人”作一番优胜劣汰。这主要从神经系统的视觉、听觉、嗅觉以及触觉上作判断。
  视觉:不论男女都喜欢漂亮面孔和性感身材,男人喜欢丰胸细腰翘臀女;女人则中意宽肩厚胸络腮胡男。有人会说这是我们的审美观,事实上基因的本能让我们更偏爱这些生育能力强的相貌特征。
  听觉:女人偏爱低沉浑厚的男声,声音好听程度和相貌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人们从声音中也能获取身体的部分信息。
  嗅觉:嗅觉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视觉和听觉。比如,女性排卵期时分泌的弗洛蒙(pheromone,一种可以刺激同类其他动物响应的化学物质)数量要比平时高。这些弗洛蒙会改变周围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从而使住在一起女性的生理周期会逐渐同步。从繁衍后代本能上讲,处在排卵期的女性当然对男性有更强的吸引力,所以当许多女性生理周期同步时,则每个人找到自己中意伴侣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当然男性对这类气味更加敏感,如当伴侣处于排卵期时,男士们会更有爱意,更殷勤,也更容易嫉妒。可能是从女性身上嗅到的这些味道,唤起了男性内部的配偶守护者(mate guard)意识。
  触觉:从眼神交汇到深情相吻再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个过程就像连锁反应,一旦开始就无法中止,接吻在爱情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唾液中含有和气味中相似的化学物质,可以用来测试相容性(也许接吻在最初只是一个味觉测试);同时接吻也是一个信号放大过程,提高人体对气味、声音、呼吸等的所有感受;接吻也是一个全方位的(心理的、物理的、化学的)信息交换过程(当然这些都是自动操作,不用大脑费神);此外,接吻也是男性“投放催情药”的过程。男女体内都含有一种雄性激素叫testosterone(但通常男性的要远比女性高),对保持性欲至关重要。男性的唾液里,特别是那些本身血液中荷尔蒙含量高的男性,会含有testosterone。经过一段时间内的多次接吻,女性接受到的这些激素就开始工作,性兴奋水平提高,愿意接受更亲密的行为。
    大脑内还有爱情“生产线”
  除了上述外在感观因素,人类大脑中还有条爱情“生产线”。人脑中和爱情有关的区域主要有3块: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多巴胺的精炼厂,愉悦系统或反馈回路),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又名阿肯伯氏核,次脑皮层中的反馈回路);和尾状核(caudate nuclei,是主导行为模式和乏味习惯形成的区域,比如打字、开车等技能)。
  爱情产生的神经化学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当我们感受到爱情萌动时,腹侧被盖区开始大量分泌多巴胺,高浓度的多巴胺让人感到极度的快乐甚至心醉神迷(但这只是短暂的愉悦,还称不上爱。);伏隔核针对从下丘脑传递过来的神经信息,用多巴胺和血清素、催产素进行调制,写入尾状核。任何记忆感受一旦写入尾状核,就很难消除,这就不奇怪为什么爱情的回忆是终身难忘且历历在目。
  在这个过程中,催产素是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信任”,促成男女承诺的物质。大脑中的爱情反馈回路是由多巴胺等调制的,这些物质浓度越高,调制出的信号越强。
  这个过程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说共同经历过灾难的伴侣,更倾向于认为对方就是自己终身伴侣。这实际上是在经历灾难这一过程中,身体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让我们形成了这种认识。
  当然,爱情可能会破裂,但大脑的神经活动或相关记忆并不会随之消失,这也是失恋者痛苦的根源。更有甚者,尾状核与成瘾相关的区域始终保持活跃状态,对这样的人安慰说“时间会改变一切”是没用的。幸好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最终破裂,绝大部分的爱情经过最初的狂热,逐渐冷却,变成亲情。亲情虽说不令人心跳,但比爱情更稳定。
  《关雎》与神经外科本无关联,与那些专业术语,如“脑电波频率、神经系统的视觉、听觉、嗅觉以及触觉、腹侧被盖区、多巴胺、伏隔核、尾状核、催产素、成瘾相关区域”等等,更是相隔甚远。但如果从科普教育方面看,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会让一般受众望而却步,而通过与大家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名篇、事件、物件进行类比及对照,教育的效果会好一些。这也正是本文的原意。所以,本文的题目其实应为“科普与医学”。
  又或者再往深处想,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正如被誉为20世纪后期最重要的科学家、哈佛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学馆馆长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所说的:“现在的专业哲学家已经跟不上神经系统科学、行为遗传学、进化论生物学这些基础学科的基本训练,最终导致他们被迫让予了自己的特权,而把它移交给了科学家。现在是科学家,而非哲学家,在最有成效地提出这些关于存在、心灵以及人类处境之意义的重要问题了。”所以说,医学工作者在许多领域是可作为的。
                                                

附图如下:
 
《关雎》图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t661914_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