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绍 - 科室动态

首页>科室介绍>内科>脑病科>科室动态
睡眠占据着我们生命的三分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15个基地两万余名在基层医疗就诊的病人进行调查,发现有27%的人有睡眠问题。失眠症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很大,但相当多的病人没有得到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发起了一项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 (World Sleep Day) 。中国睡眠研究会自2003年将其正式引入中国。
  将世界睡眠日定在3月21日,是因为这天是春季的第一天,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睡眠的昼夜交替规律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中医治疗失眠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从整体出发,以人为本,讲究阴阳平衡,因人下方。中医学认为,失眠的主要病机为脏腑功能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致心神不安或心神失养所造成,通过运用中医中药消除病因并对功能失调脏腑进行合理调整,使其和谐,即可治愈失眠。
失眠的发病率
  不同年龄段及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其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各有差异。根据国外调查结果,青年人失眠症患病率为10%,中年人为20%,而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则为35~50%。虽然睡眠障碍患病率较高,但因失眠问题去看病的患者却只有5%。就诊的患者中,30%的失眠患者存在抑郁症状,精神疾病导致的睡眠障碍约占20%,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睡眠障碍占19%,31%的患者为原发性睡眠障碍。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多数女性患者与月经及更年期有关;而老年人失眠症的患病率为35~45%。此外失眠症多与社会经济地位、离异、独身、分居、工作压力、抑郁、药物及嗜酒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2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在北京、上海、广东、南京、杭州、青岛6个省市对失眠症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4%的被调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中国睡眠研究会于2003年3月21,在全国范围内发放500万份睡眠障碍调查问卷,该项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人群存在睡眠障碍的比率为38.4%。
失眠的危害
  失眠破坏正常的生理性睡眠和觉醒周期,让人白天感觉疲劳、无精打采、烦躁、焦虑和嗜睡。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和康复疾病的能力低下,容易感冒,并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如心血管、脑血管、高血压等疾病。长期失眠的老人中4%发生痴呆。儿童如患有严重睡眠不足,可影响其身体发育。因为在睡眠时,特别是在深睡期,儿童脑内分泌的生长激素最多,这是促进孩子骨骼生长的主要物质。
引起失眠的因素有哪些?
  据专家对失眠病人的资料分析,得出引起失眠症的因素主要有:
  ① 精神心理因素:情志不悦,精神过劳,担心惊恐,占55.9% 。从临床来看,由生理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及饮食因素所致失眠者远少于由心理因素所致。
  ② 疾病因素:躯体疾病与精神疾病占16.4% 。
  ③体质因素:对外部环境变化比较敏感,表现较聪明能干,责任心较强,遇事易于多思多虑,占5.3%。
  ④ 环境干扰因素:如房屋拆迁,迁入新房,环境改变、轮班、经常出差等,占3.6%。
  ⑤药物因素:因服用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约占3%。
  其它因素:约占15.80%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阴阳“和谐”,睡眠方香

  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中医睡眠理论源自《内经》,其中最重要的是运用阴阳理论来阐述睡眠的生理。《灵枢•素问》曰:“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阴主静,阳主动;阳主昼,阴主夜;阳气衰,阴气盛,则人体进入睡眠状态;阳气盛,阴气衰,则处于觉醒状态。这种人体“觉醒一睡眠”的产生正是体内阴阳作用的结果,是最早的阴阳睡眠理论。若其出现失调等异常,则可发生睡眠障碍。这种朴素的自然理论与现代睡眠节律及脑生物钟理论有相似之处,睡眠节律是人体呈昼夜节律变化最为明显的功能活动。目前的研究表明,睡眠生物节律是由脑内的生物钟所驱动的。人类共有两只脑生物钟,X生物钟和Y生物钟,在功能上两只生物钟配合默契、协调一致。但在某些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它们的同步功能也会出现可逆性,继而影响干扰正常的睡眠。
失眠的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不寐原因很多,但总是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阴阳失交。脏腑机能紊乱,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是发生失眠的基本原因。不寐一证多为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都能引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
青年与老年失眠之差异
  临床发现,导致中青年失眠与老年失眠的病因不尽相同,故治疗方法及用药也不一样。中青年失眠的病因主要以精神因素及生活无规律因素两方面所致,其精神因素主要表现在平日思想负担较重及精神压力大、思虑过多等患者中,因过度的精神因素,耗损人体的气血,致肝气郁滞、心神失养而失眠,临床常表现性格急躁、心烦易怒、心情抑郁或焦虑。而老年失眠症则主要与脏腑功能衰退有直接关系,以血液循环减慢,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使大脑动脉硬化,大脑缺少血液的营养而导致失眠,临床多以气虚、血虚、血瘀为主要病理,失眠症主要表现夜晚难以入眠,睡眠较浅,醒后难以入眠,一天中零星睡眠较多,同时伴夜尿多、畏寒、心悸健忘、头昏、大便秘、血脂高、血压高,动脉硬化等症状。
临床应用举例
  患者田某,男,38岁,有嗜酒史,失眠5月余,入睡困难,易醒,每晚入睡时间3-4小时,多梦,口苦,胃脘部胀闷不适,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常服舒乐安定、氯硝西泮等,睡眠稍有改善,但仍入睡困难,噩梦纷纷。
  中医诊断:不寐(痰热内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调治3周,睡眠明显改善,噩梦减少,每晚可睡6小时。
  方解: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方药由枳实、竹茹、法夏、陈皮、茯苓、甘草、黄连、大枣、生姜组成。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痰热上扰,心神不安,则惊悸不宁。温胆者,调和胆胃之意。方中以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黄连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并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本方临床上治疗痰热内扰之失眠,疗效甚佳!
胃不和则卧不安
  夜里能否睡得好,晚上吃了什么非常重要。《黄帝内经》里曾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就是晚餐中吃了一些“不宜” 的食物。那么,哪些食物会让你夜不能寐呢?
一、咖啡因
  很多人都知道,含咖啡因食物会刺激神经系统,还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
二、辛辣食物
  晚餐吃辛辣食物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原因。辣椒、大蒜、洋葱等会造成胃中有灼烧感和消化不良,进而影响睡眠。
三、油腻食物
  油腻的食物吃了后会加重肠、胃、肝、胆和胰的工作负担,刺激神经中枢,让它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也会导致失眠。
四、有饱腹作用的食物
  还有些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气体,从而产生腹胀感,妨碍正常睡眠,如豆类、大白菜、洋葱、玉米、香蕉等。
五、酒精饮料
  睡前饮酒曾经被很多人认为可以促进睡眠,但实际上,酒后虽然可以让人很快入睡,但是却让睡眠状况一直停留在浅睡期,很难进入深睡期。所以,饮酒的人即使睡的时间很长,醒来后仍会有疲乏的感觉。
睡多久才足够?
  既然睡眠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那么睡眠时间以多长为宜呢?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对睡眠的需求亦不同,婴幼儿平均一天睡17-18小时,儿童必须保证每天10小时的睡眠时间,青少年则需睡8-9个小时,而成年人健康睡眠时间为8小时,最少不得低于6小时。芬兰国家健康与福利研究所有关睡眠障碍和失眠的研究显示,成年人每夜保证7-8小时睡眠的人在认知能力测试中得到的分数最高,而夜晚睡觉超过9小时或只有6小时的人所得分数较低。每晚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明显降低人的记忆力和行为能力。
睡好“子午觉”
  古人倡导睡好“子午觉” 。子,即子时,24:00至凌晨2:00,近代研究发现,凌晨1:00还不能入眠,会使人体代谢功能紊乱,产生各种毒素,导致内分泌失衡、免疫力降低,危害健康。 “子觉” 属于深睡眠,很重要;午,即午时,指中午12:00至下午14:00。午间小憩,睡好半小时“午觉”,可以消除上午的疲劳,为午后的工作、学习蓄积精力,对人也很重要。
如何防治失眠症
  1.心理调理 ①失眠症者常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首先应放松自己,消除对失眠的恐惧,从积极方面人手,采取自我心理暗示,比如睡前对自己说:“我一定能睡得快、睡得香。” ②应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活动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天人合一” 自然节律生物钟。
  2.饮食起居 ①生活规律,按时起居,按时上床、起床。在此强调“按时上床”,上床指的是睡觉,不要在床上看书报杂志、看电视或吃零食、织毛衣。上床后若不能入眠,不妨起床做点事情,安静放松一下再上床。按时起床强调说起就起,不要赖床。② 劳逸结合,适量运动:琴棋书画,养鸟种花,跳舞唱歌等活动可以陶冶情操;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广播操、打门球、游泳等有氧运动,均有益于改善睡眠。③ 多吃健脑安神食品:蜂蜜除心烦、防便秘、利睡眠。牛奶、小米、蘑菇、葵花子、黑芝麻、核桃富含色氨酸。色氨酸可促使大脑神经细胞分泌能抑制大脑思维活动的血清素,有助催眠。而且,色氦酸在体内转化为五羟色胺,可抑制脑网状激活系统的兴奋,有助于脑休眠。④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咨询、针炙、推拿、理疗、药枕等。药物治疗包括中药与西药,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失眠食疗验方
  食疗治疗失眠,简便易行,可免除服药之苦,有时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以下介绍五种食疗方,供选用:
  1.陈小麦60克,大枣1 5枚,甘草30克,加水4碗煎成1碗,临睡前服。
适应范围:更年期妇女,失眠多汗虚弱者。
  2.莲子30克,百合15克,冰糖适量。将莲子、百合共煮成汤,加冰糖调味,临睡前服。
适应范围:虚热烦躁失眠者。
  3.柏子仁1 0—1 5克,粳米50—1 O0克,蜂蜜适量。先将柏子仁去尽皮壳杂质,捣烂,同粳米煮粥,待粥成时,兑入蜂蜜,稍煮1—2沸即可。每日服食2次,2~3日为一疗程。
适应范围:失眠健忘、长期便秘的老年患者。
  4.炒酸枣仁60克,大米200克。将炒酸枣仁加水煎熬,取汁去渣,再加入大米熬粥,每次适量食用。
适应范围:酸枣仁含有丰富的植物油、有机酸和维生素,具有镇静和催眠作用。适用于各种失眠患者。
  5.红枣500克(去核),加水煮烂,再加冰糖100克、阿胶15O克(后放),慢火煨成膏备用。早晚各服1一2匙。
适应范围:气血虚引起的失眠、多梦、精神恍惚者,也是滋补的佳品。
试一试中药足浴
  1、足浴方:熟地20 g,山茱萸12 g,桑螵蛸24 g,当归10 g,川芎15 g,肉桂10 g,生姜15 g
  用法:500ml水,水开后30-40分钟,约浓缩成250-300ml,温水泡脚5-15分钟,水温约50-60摄氏度。
  2、足浴注意事项
  饭后1小时进行足浴,以免影响消化;足浴过程水温降低,及时添加热水;注意有无出汗较多、头晕、心悸等异常情况,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血压过高或血压不稳、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及足部外伤未愈合者不宜足浴;
为保证足浴的治疗时间,足浴前嘱患者排大小便,室温适中,不要直接吹风,冬天在膝盖上加盖大毛巾保暖,足浴后立即擦干双足。
  3、中药足浴配方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机理 
  脚底板是人体所有身体器官的反射区,足浴乃是全身的保健护理,既可治病,也可防病。中药足浴配方中肉桂、生姜能温通经脉,当归、川芎能活血通络,四者均可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熟地、山茱萸、桑螵蛸合用达到滋补肝肾的功效。中药足浴能调节阴阳、通经活络、滋补肝肾,促进肾精闭藏和化生心神,达到夜间阳入于阴而寐的目的。足浴时药物的有效成分,在适当的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渗入足部皮肤,促使血管扩张,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从而促进睡眠。
穴位贴敷--中医特色内病外治法
  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临床研究表明,采用中药贴敷涌泉穴,尤其对老年失眠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是人体位置最低的穴位,可引气血下行。穴位贴敷法作为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独特疗法,既可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又可使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发挥药物作用,以调节脏腑的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作用。临床中我们采用吴茱萸、肉桂粉,以陈醋调和,外敷脚底涌泉(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t662124_mo.html